danliren.bsky.social
@danliren.bsky.social
1 followers 1 following 77 posts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epub)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由福布斯调查记者Emily…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epub)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由福布斯调查记者Emily Baker-White撰写,这本书深入剖析了TikTok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应用背后的复杂故事,从其起源到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全貌。作者追溯了TikTok的诞生,它源于中国科技巨头字节跳动公司创始人张一鸣的创新野心,张一鸣被视为推荐算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发出的算法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景观,从用户主动搜索信息转向算法主动推送内容,这种近乎诡异的精准预测让用户沉迷其中,仿佛应用能洞察人心,引发无限惊喜和喜悦,正如公司新员工培训视频所宣称的野心——将TikTok置于“地球上每一个屏幕”。 书中详细描绘了TikTok的爆炸式崛起,特别是COVID-19疫情期间,它成为首个在中国本土诞生却在美国大获成功的社交应用,通过收购美国短视频平台Musical.ly进一步扩展影响力,迅速征服全球年轻用户群。然而,这种成功也点燃了中美两国间的科技冷战火药桶,TikTok被视为潜在的监视和宣传工具,北京当局对字节跳动的法律控制让美国政界警铃大作,担心用户数据——包括兴趣、位置甚至隐秘欲望——随时可被中国员工访问。Baker-White凭借内部文件、泄露录音和公司内部举报人的独家爆料,揭示了自己作为调查记者亲身经历的惊人事件:她在曝光字节跳动员工可访问美国用户私人数据后,竟被公司团队利用应用追踪位置,这不仅引发刑事调查,还加剧了华盛顿对华科技对抗的紧迫感。 全书层层展开国会鹰派推动禁令的激烈辩论,一方强调国家安全隐患,另一方担忧言论自由受损,同时白宫秘密谈判寻求对TikTok信息流的空前掌控,涉及微软、沃尔玛等潜在买家以及拜登政府的干预策略。到2025年,当特朗普总统拒绝执行所谓禁令时,TikTok似乎上演了一场企业奇迹逃生,却仍悬于习近平和特朗普两位强人之间,苟延残喘。Baker-White通过政治、金融、数据和技术多维视角,探讨这场斗争如何重塑全球信息生态,TikTok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中美超级大国博弈的战场,揭示了算法权力如何悄然操控亿万注意力,预示着未来科技主权的深刻变革。
iduuuu.com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is the first major book on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business stories of our time. Touching on politics, finance, data, and technology, the struggle over TikTok has enormous implications for our information landscape and the…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The War Over Tiktok
Every Screen on the Planet is the first major book on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business stories of our time. Touching on politics, finance, data, and technology, the struggle over TikTok has enormous implications for our information landscape and the technological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duuuu.com
跨界理論:在地批判的全球交響(附epub)

知名學者史書美繼《反離散》之後最新力作 探索台灣在地論述的跨界思維與實踐…
跨界理論:在地批判的全球交響(附epub)
知名學者史書美繼《反離散》之後最新力作 探索台灣在地論述的跨界思維與實踐 理論如何成為在地實踐?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其跨界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數十年來,比較文學家史書美從台灣和美國兩個語境出發,關注這兩個語境有如維恩圖式般,有重疊也有分別的場域,更把這個場域,擴大到與世界史糾葛的大語境中,思考理論的各面向,諸如:批判理論、認可機制、比較方法、克里奧化、跨國主義、(不)可通譯性、種族論述等。由於這個世界史的語境,已然是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史書美汲汲發掘並批判這個關係網中,不同層次的權力關係與各種階序(如種族、殖民、性別、知識等)的運作,並以這樣的批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有創意、符合在地社會文化實況,又有一定程度普遍性的理論思維。其最終訴求,是反叛西方中心和殖民者中心的理論霸權,不僅擺脫知識殖民的迷障,更以創新思維超越這個迷障,對在地且跨界的理論有所建樹。史書美所創建的華語語系研究,也許可視為其理論思維的企圖,落實了跨界、跨層次、跨標度,卻同時堅持在地批判和多維批判,兩者相輔相成。這是一本對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殖民和定居殖民論述、比較文學、世界文學、以及華語語系研究感興趣讀者的必讀之書。 《跨界理論》是知名比較文學家史書美於2023年8月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最新力作,這本書延續了她先前在《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中的探討脈絡,聚焦於台灣在地論述如何透過跨界思維轉化為實際的理論實踐。史書美以台灣和美國兩個語境為起點,將其置於世界史的糾葛大框架中,深入剖析理論的跨界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她強調,理論並非抽象的西方舶來品,而是必須根植於在地社會文化實況,同時具備跨界、跨層次與跨標度的彈性,方能有效批判並超越權力結構的束縛。書中涵蓋多個關鍵面向,包括全球文學的認可能機制、比較研究的關係性本質、批判理論的克里奧化(creolization)過程、女性主義的翻譯可能、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實踐,以及比較視野下的種族論述。透過這些討論,史書美發掘並批判龐大關係網中隱藏的權力階序——如種族、殖民、性別與知識的運作——並提出創新理論框架,以反叛西方中心主義與殖民者中心的理論霸權,最終建構出華語語系研究作為一種在地卻具普遍性的批判工具。全書結構清晰,從廖朝陽的序言與作者自序出發,經由七個核心章節展開,最後以附錄中的“跨界理論”座談會筆錄收尾,讀者可從中感受到理論思維如何從抽象概念落地為台灣的在地實踐。 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洪流中,史書美的《跨界理論》如同一座橋梁,連接了台灣的在地脈絡與全球理論的浩瀚海洋。這本書不僅是她數十年比較文學實踐的結晶,更是一場對知識殖民的勇敢宣戰。作為一位橫跨台灣、美國與香港學界的華語語系研究先驅,史書美以其獨特的雙重視角——台灣的殖民歷史與美國的移民敘事——挑戰了傳統理論的歐美中心框架。她不滿足於簡單的本土化移植,而是探討理論如何在跨界過程中生成新意涵,進而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在地力量。閱讀這本書,我彷彿置身於一場思想的跨國旅行,從全球文學的認可能機制出發,一路穿越批判理論的克里奧化迷宮,直至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呼聲。這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台灣知識生產的宣言,呼籲我們擺脫“知識殖民”的枷鎖,以創意思維重塑理論的邊界。 書中開篇即以“全球文學的認可能機制”為切入點,史書美敏銳地剖析了當代文學生產如何被嵌入世界體系的權力結構中。她指出,西方認可能機構——包括學術論述、出版機制與媒體傳播——往往將非西方文學視為“異域奇觀”,透過“寓言的時差”與“後差異的倫理”來維持其主體地位。這種機制並非單純的忽略,而是透過“鶴立雞群的土產”策略,將在地作品包裝成全球多元文化的點綴,卻剝奪了其自主性。史書美以台灣文學為例,揭示了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學被強迫“整合”進歐美主導的感知結構,導致原住民敘事或華語邊緣聲音淪為邊陲註腳。這一章的洞見尤為深刻,因為它不僅批判了文學的商品化,更延伸到知識生產的階序:誰有權定義“世界文學”?在殖民遺緒猶存的台灣,這問題直指定居殖民的幽靈,漢人移民如何誤認自身為“本土”,卻持續壓抑原住民的土地權利。史書美的分析如手術刀般精準,剝開了全球文學背後的殖民主義邏輯,讓讀者無法忽視理論實踐的倫理責任。 延續此脈絡,第二章“作為關係的比較研究”將焦點轉向比較文學的方法論轉型。史書美拒絕傳統比較的“平行對照”模式,主張比較應視為“關係”的動態網絡,強調語境的重疊與分離。她借用維恩圖的隱喻,描繪台灣與美國如何在種族與移民議題上交織,卻因歷史斷裂而產生獨特張力。這一轉向極具啟發性,因為它將比較從靜態描述提升為批判工具,發掘隱藏的權力不對稱。例如,在討論華語語系時,她指出比較不僅是跨語言的橋樑,更是揭露殖民階序的利器:漢語如何在日據時期被日本帝國“認可”為次等工具,卻在戰後國民黨統治下再度淪為意識形態的載體。這種關係性視野,讓理論不再是孤立的學科遊戲,而是嵌入社會實況的行動指南。讀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當代台灣的多元文化政策,如何在表面包容下,掩蓋了原住民與新移民的邊緣化。這章不僅為比較文學注入了新活力,更為華語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藍圖,提醒我們:比較不是中立,而是政治的。 書的核心轉折發生在第三與第四章,探討“批判理論的克里奧化”與“立足台灣的批判理論”。克里奧化一詞源自加勒比文學傳統,史書美巧妙借用它來描述批判理論如何在非歐洲語境中“混雜”生成新形式。她批判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歐洲本位主義,主張台灣的批判必須從在地出發,融入原住民的土地倫理與漢人移民的斷裂記憶。第四章更進一步,將焦點鎖定台灣,剖析如何將阿多諾或霍克海默的負面辯證,轉化為對定居殖民的在地批判。這裡的論述充滿張力:史書美承認西方理論的啟發性,卻堅決拒絕其普遍主義預設。她以台灣的“移民泡沫”為喻,描述漢人女性在殖民成熟期如何內化舊中國性別規範,卻在日據時期透過婦女運動鬆動枷鎖。這一過程,正是克里奧化的典範——理論不是純粹移植,而是透過在地衝突重生。相較於純粹的後殖民理論,這裡的克里奧化更注重實踐層面:如何在台灣的連續殖民歷史中,建構出反霸權的知識體系?史書美的回答是:透過多維批判,堅持在地與跨界的辯證統一。這不僅回應了知識台灣的呼聲,更為亞洲批判理論開闢了新路徑。 第五章“女性主義的翻譯可能”是我個人最為共鳴的部分,書摘中那段關於“feminism”在台灣的雙重翻譯——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簡直如醍醐灌頂。史書美追溯了女性主義在台灣的傳播史,從日據時期的單向知識流(西方經日本、中國輸入台灣),到戰後的斷裂與復興。她引入三角辯證法(trialectical),分析西方女性主義如何邊緣化台灣版本,而台灣女性主義又如何無意中延續對原住民女性的壓迫。這一框架極其創新,將翻譯視為權力交鋒的場域:用“主人的工具”拆掉“主人的房子”,卻可能強化殖民主義的性別體系。史書美以史碧娃克在台灣茶座的軼事為引,揭示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複雜性——印度學者的聲音為何在台灣被“西方化”?這章不僅批判了新殖民主義的知識單向性,更呼籲一種“殖民跨國主義”的解放行動,讓弱勢女性聲音從邊緣走向中心。閱讀時,我回想起台灣當代的#MeToo運動,如何在全球浪潮中掙扎於本土性別規範,這正是書中翻譯可能性的生動註腳。 第六章“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與第七章“比較視野的種族論述”則將討論推向高潮。前者探討原住民與新移民如何透過跨國實踐,挑戰認可能的政治:史書美區分了“殖民跨國主義”與後來的全球化版本,強調前者是殖民主義強加的開放,後者則是弱勢者的能動抵抗。她以台灣原住民女性的“樓上樓下”比喻,描繪漢人女性主義如何在樓上高談性權利,卻忽略樓下原住民的土地剝奪。這一形象鮮明,揭示了跨國主義的斷裂性質:不通譯性(untranslatability)成為抵抗的武器,讓在地聲音拒絕被全球敘事吞噬。第七章則從比較角度切入種族論述,批判了美國黑人權利運動與台灣原住民運動的平行卻不對稱:前者有全球認可,後者淪為“後差異”的倫理裝飾。史書美主張,一種跨視野的種族理論必須拆解尊卑次序,讓亞洲經驗成為全球對話的平等夥伴。這兩章的連貫性極強,將全書的跨界主題昇華為對種族殖民的全面解剖。 當然,如任何理論著作,《跨界理論》並非完美無缺。其高度抽象的語言與密集的理論參照,可能讓非專業讀者感到門檻頗高——例如,三角辯證法的運用雖精妙,卻需讀者具備後殖民基礎,方能全然領會。相較於史書美早期的《視覺與認同》,這本書更偏向方法論建構,實例分析偶顯碎片化,未能充分展開台灣當代文學的具體案例。但這些缺點,正是其優點的翻面:書中堅持理論的“特殊性”,拒絕淺顯的通俗化,而是邀請讀者參與跨界的勞動。這也呼應了作者自序的告白——理論思維的形成,正是透過在地實踐的磨礪,方能生成普遍價值。 總體而言,《跨界理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僅為華語語系研究注入了跨界活力,更為台灣知識界提供了反省的鏡子。在一個全球化卻充斥不平等的世界,史書美的聲音如清風拂面,提醒我們:理論不是遙遠的歐美舶來,而是我們手中的工具,用以拆解殖民的遺緒,建構更公正的未來。對人文學者、女性主義者或後殖民研究者,這本書是必讀;對關心台灣認同的廣大讀者,它則是思想的邀約。透過這場跨界之旅,我們不僅看見了台灣的特殊性,更窺見了全球批判的無限可能。 跨界理論epub版本下载:
iduuuu.com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epub)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epub)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這本書,說白了是一本「學術圈的傳奇註腳」。作者余英時用了極其紮實的考證功夫,把陳寅恪晚年所寫的詩文,一首一篇地重新梳理、註釋、解讀,揭開了這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學者,在生命盡頭那段「以詩為史、以文寄志」的複雜精神世界。若單看書名,好像是學術論文式的整理;但你真正讀進去,就會發現這不僅是一部「詩文釋證」,更像是一部「靈魂剖析記」——它牽扯出學者的尊嚴、歷史的創傷,還有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時代下那種不屈又無奈的堅持。 要理解這本書,得先回到那個時代。陳寅恪晚年所處的五六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經歷了劇烈的社會震盪。從「思想改造運動」到「反右」,再到「文革」前夜,那是一段空氣都充滿恐懼與壓抑的年代。很多人噤聲、很多人被批鬥、更多人開始「自我閹割」以求平安。而陳寅恪因為失明、年老、又拒絕隨波逐流,他的世界幾乎只剩下內心與詩文。他的詩,是一種抗議,一種精神的自證,一種與時代決裂的默默宣言。 余英時這本《晚年詩文釋證》做的事,就是把那些表面平靜、文氣溫厚的詩句,重新「破譯」出它們背後的刀鋒與血跡。比如陳寅恪寫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信條。但沈志華透過比勘詩稿、對照史料,指出這句話不是簡單的學術口號,而是一個在政治逼迫下、已幾乎被剝奪了發言權的老人,對自我人格的最後堅守。他不喊口號,也不抱怨,但每一首詩都在說:「我還活著,我還在思考,我不向體制低頭。」這種冷峻的力量,比喊破嗓子的宣言更深沉。 從這個角度看,《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其實特別適合放在今天的社會語境裡來讀。現在很多人都在談「知識分子的消失」、「公共知識的退場」,大家都忙著賺錢、發聲、博取流量,但真正敢於堅持獨立思考、敢於不迎合潮流的人,越來越稀少。陳寅恪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反而顯得格外珍貴。沈志華用學術的方式,把這種精神重新放到我們面前,讓人重新思考「獨立」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下社會裡,我們常看到的是一種「快節奏的思想消費」:熱搜話題一天換一個,公眾情緒也在不斷翻滾。有人憤怒、有人諷刺,但很少有人真的停下來思考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而陳寅恪在他的詩中,恰恰體現出那種「慢」的、深的、沉的思考方式。他用古典詩文回應現實,用隱喻表達抗爭,用歷史典故來指向當下的壓抑。余英時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考證這些典故的出處,比如他引用唐人詩句、宋人史事,其實都暗藏著對現實的投射。這種「以古諷今」的策略,是傳統文人特有的智慧,而余英時的釋文正是幫讀者打開這層「加密的語言系統」。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在「神化」陳寅恪,而是讓他重新回到一個真實的人。他晚年失明、孤獨、憤懣,對時代的失望幾乎滲透進每一句詩裡。沈志華在考證的過程中,也不迴避陳寅恪的矛盾與無奈——他既堅持學術獨立,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冷酷;他痛恨愚昧,卻也無法逃離體制的陰影。這種複雜性,正是當代社會也普遍存在的矛盾。今天的知識分子或媒體人、甚至普通的思考者,都可能陷入類似的困境:在「表達」與「自保」之間,在「真誠」與「生存」之間,徘徊掙扎。 如果說《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有什麼現實意義,那大概就是提醒我們:歷史上所有「獨立思考」的代價,從來都不輕。陳寅恪以詩抵抗,他的「抵抗」不是暴烈的反抗,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文化堅守——他仍用舊體詩、用儒家文人最熟悉的語言體系,來守住人文精神的尊嚴。這種「以舊守新」的姿態,其實很符合中國知識傳統的內在邏輯:即使身處崩壞之世,也要用文化的方式維持人格的邊界。 這讓我想到當代社會裡的「精神流亡」問題。現在資訊爆炸、輿論洶湧,很多人精神上其實極度疲憊。我們不再相信宏大敘事,也不太願意為理想犧牲,但又渴望意義與價值的支撐。陳寅恪的詩與余英時的釋文,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可能:即便世界荒誕、體制壓抑,仍然可以透過文字保留一份清醒。那種「清醒」不是逃避,而是對人類精神歷史的自覺承繼。 所以,當你讀《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其實也像是在照見一種「文化良心」的化石。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敢在黑暗中寫下「無人能懂」的文字,哪怕只為後世留下一點光。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理解「學術」的意義——它不只是研究古人、校勘典籍,更是對當下的一種沉默的抵抗,一種精神的修復。 在今天這個講究效率、追逐熱點的時代,陳寅恪的詩與余英時的註釋顯得幾乎「反時代」。但正是這種「反」,讓它格外珍貴。它提醒我們,思考不該是被演算法操控的反射,而是需要時間與孤獨。它也提醒我們,面對權力與潮流,學者與普通人都要有一點底氣,不隨便說「是」,不輕易說「對」。哪怕什麼都做不了,至少還能保持清醒。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是一部看似學術,其實極具人文溫度的作品。它不僅是對陳寅恪的致敬,也是一面鏡子,讓今天的讀者看到: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真正值得堅持的,也許不是立場,而是那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念。余英時用細緻的文字,為陳寅恪那份精神立起了碑;而我們讀這本書,讀的也不只是歷史,更是我們自己的處境——在變動的世界中,如何不失去自我。 這大概就是它最打動人的地方:它沒有喊口號,卻比口號更有力量。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epub下载:
iduuuu.com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epub)

在《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牛津大學獲獎教授班.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他生動地闡述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是如何受到政治陷阱的破壞,當今政治格局又為何如此動盪。 1.民主:我們希望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有發言權,但真正的「人民意志」卻不可能存在。 2.平等:我們希望獲得平等對待,但平等權利卻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3.團結:我們希望在日子難過時有社會安全網支撐,但我們往往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4.安全:我們希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又不希望因此犧牲自由。…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epub)
在《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牛津大學獲獎教授班.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他生動地闡述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是如何受到政治陷阱的破壞,當今政治格局又為何如此動盪。 1.民主:我們希望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有發言權,但真正的「人民意志」卻不可能存在。 2.平等:我們希望獲得平等對待,但平等權利卻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3.團結:我們希望在日子難過時有社會安全網支撐,但我們往往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4.安全:我們希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又不希望因此犧牲自由。 5.繁榮:我們希望明天可以更富裕,但短期致富的作法長期下來反而讓我們更貧窮。 我們或許也發現了某種規律,那就是我們的自利傾向削弱了我們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這五種陷阱還會相互強化:極化的民主會加劇不平等;脆弱的社會安全網會加劇犯罪;失控的氣候變遷則威脅全球和平。我們追求平等,卻不願放棄自己的財富;我們希望團結,但我們更擅長接受團結,而不是給予團結;我們需要安全,但如果它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就不需要安全了;我們希望結束氣候危機,但我們也希望經濟繁榮。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希望實現集體目標,卻因為個人行為而受到破壞;我們的目標是利他主義,但我們的行動卻受到自身的利益所支配。 在本書中,安塞爾透過古希臘、脫歐等案例,運用他突破常識、極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何民主在高度不平等下仍然能夠蓬勃發展?為何更加平等的政治與社會可能導致更加不平等的階級差異?他以精彩的故事敘述和開創性的研究,生動地說明我們如何穿梭於混亂、複雜的政治陷阱,而這些陷阱阻礙我們找到常識性的解決方案,他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可以擺脫這些政治陷阱,從而實現我們想要的公正、公平、繁榮和環境健全的社會。 政治將永遠存在,而不必然總是只能以失敗收場。 在一個充斥著憤怒、極化和政治失望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問:為什麼我們的政府似乎總是失靈?為什麼政治人物總是做出愚蠢的決定?為什麼最好的意圖往往導致最壞的結果?牛津大學政治學教授班・安塞爾(Ben Ansell)的《政治為什麼會Failure》一書,為這些焦慮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深刻且極具啟發性的結構性解答。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提供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而在於清晰地揭示了「為什麼政治本身就是一場困難的遊戲」。 安塞爾的核心論點是,政治之所以常常失敗,並非(或者說不全然)因為政治人物的貪婪、愚蠢或邪惡,而是因為人類社會的治理本身,就內建了五個幾乎無法逃脫的「陷阱」。這五大陷阱是政治體制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根本性兩難,任何選擇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 這五大陷阱構成了政治運作的核心張力。首先是關於安全的困境,這源於經典的霍布斯難題:人類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利維坦)來擺脫原始的混亂與暴力,以換取最基本的安全;然而,這個強大到足以保護所有人的國家,也同樣強大到足以壓迫所有人。如何在秩序與自由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所有政體面臨的第一道窄門。過度放任可能導致社會崩解,過度干預則必然走向暴政。 其次是關於繁榮的困境。社會如何創造並積累財富?這觸及了市場與政府之間那條微妙的界線。國家需要透過稅收等方式從經濟中獲取資源,以維持自身運作並提供公共服務(如教育、基礎建設)。但如果國家汲取得太多、干預得太深,就可能扼殺創新與經濟活力,導致「繁榮陷阱」。反之,若國家完全放任自由市場,則可能導致毀滅性的週期崩潰、公共服務的缺失與巨大的貧富差距。 接著是民主的困境。這不只是「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如何民主」。當權力真正交到人民手中時,如何確保它不會演變為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或者被精於煽動的民粹主義者所劫持?精英的專業知識與大眾的即時意願之間如何協調?安塞爾指出,民主的設計本身充滿挑戰,從古雅典的直接民主到當代的代議制,都在試圖解決「誰來統治」以及「如何制衡統治者」這對矛盾。 第四個陷阱,是關於平等的困境。當社會創造出財富之後,該如何分配?這幾乎是現代政治中「左派」與「右派」分野的核心。絕對的平等(例如強行均分)可能會徹底摧毀人們創造財富的動機,使整個社會陷入貧困;而極端的不平等——正如我們在當下這個「新鍍金時代」所見——則會撕裂社會互信,滋生怨恨,最終導致劇烈的政治動盪。福利國家、累進稅制等政策,都是在試圖平衡這個天平,但從未找到完美的終點。 最後,安塞爾提出了關於主權(或團結)的困境。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這個陷阱尤為突出。人類面臨的許多最大挑戰——例如氣候變遷、全球大流行病、跨國恐怖主義或金融危機——本質上都是全球性的,需要超越國界的合作才能解決。然而,我們賴以行動的政治體制,卻依然是以「國家」為單位。國家利益(如本國就業、邊境管制)常常與全球利益(如減排、人道主義援助)產生激烈衝突。英國脫歐、各國在氣候談判中的掙扎,都完美地展示了這個主權陷阱的棘手之處。 閱讀《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像是在一間吵雜的、充滿相互指責的房間裡,突然有人打開了燈,讓我們看清了房間的真實結構。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張「政治病理學」的診斷圖。在這個充斥著「懶人包」、口號式攻訐和極端情緒的時代,安塞爾的著作不啻為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迫使我們從對「壞人」的道德譴責,轉向對「困境」的結構性理解。 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它提供了一套工具,讓我們得以培養一種「政治同理心」。我們太習慣於將政治光譜的另一端視為不可理喻的敵人。但安塞爾的框架告訴我們,許多時候,我們與「對手」並非在爭論完全不同的問題,而只是在面對同一個「兩難陷阱」時,選擇了不同的優先級。例如,在面對一場公共危機時,有些人可能更恐懼「安全陷阱」(擔憂社會失序),因此呼籲更強的國家干預;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更恐懼「繁榮陷阱」(擔憂經濟停滯)或「安全陷阱」的另一面(擔憂國家權力過度擴張),因此主張更多的個人自由。雙方都在回應真實存在的風險,只是對風險的排序不同。理解了這一點,雖然不一定能化解分歧,但至少能讓我們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開啟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當然,這本書並非沒有局限。安塞爾精確地診斷了政治的「為何失敗」,但在「如何成功」的處方上則顯得相對謹慎。如果讀者期待的是一本「政治成功學」手冊,告訴我們如何一勞永逸地避開所有陷阱,那必然會感到失望。這本書的潛台詞是:政治的本質,或許根本不存在「完美解答」。政治的藝術,正是在這五個無解的陷阱之間「帶著鐐銬跳舞」,在永恆的拉扯中尋求短暫且脆弱的動態平衡。真正的「失敗」,並非選錯了某條路,而是幻想存在一條沒有任何代價的康莊大道。 此外,儘管作者的歷史視野橫跨古今,但其分析的案例和理論資源(如霍布斯、雅典、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仍不免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這套框架在解釋非西方(例如東亞或拉美)的政治發展軌跡時,是否同樣適用或需要修正,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總結而言,《政治為什麼會失敗》是一本極其重要的著作。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或虛假的希望,而是給予了我們更寶貴的東西:清醒的現實感。它讓我們明白,政治的「失敗」是常態,而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和平、繁榮與自由,才是人類歷史上需要極高智慧、不斷妥協與平衡才能維持的「例外狀態」。 在一個要求所有問題都有簡單答案的速食時代,安塞爾的書提醒我們,成熟的政治思考,始於承認問題的複雜性。它邀請讀者停止尋找代罪羔羊,而是開始理解那些真正驅動我們共同命運的結構性力量。這不僅是政治學者的必讀之書,更是每一個試圖理解這個混亂世界的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epub下载:
iduuuu.com
墓地中的军营:越南的军事化景观(epub)

本书除了讲述20世纪的越战,还追溯了越南历史上的多次战事:“北属时代”、阮郑之争、法国殖民、日本入侵……这些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反复地发生在以古都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仿佛形成了层叠的足迹。这反映出: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依旧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同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将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
墓地中的军营:越南的军事化景观(epub)
本书除了讲述20世纪的越战,还追溯了越南历史上的多次战事:“北属时代”、阮郑之争、法国殖民、日本入侵……这些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反复地发生在以古都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仿佛形成了层叠的足迹。这反映出: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依旧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同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将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 20世纪的越战深刻体现了战争对环境的复杂影响:它制造了废墟,并长期地影响战后的重建。美军投入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武器,倾泻了总吨数超过二战的炸弹,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甚至喷洒化学药剂来清除丛林。战争结束后,儿童在废弃的坦克边嬉戏,有毒物质残留在地表下,村庄和城镇顽强地重建,而军事基地变成了工业园区…… 墓地中的军营:越南的军事化景观(epub)下载:
iduuuu.com
录古:揣骨听声

热衷于收藏书画的人,大多是沽名钓誉之徒,只有空名,而不识书画真面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评论道: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一听说书画是名家之手,争相买卖。这种人,听风就是雨,所谓“耳鉴”者是也。还有一种人,鉴定书画要用手摸,美其名曰颜料平整,不咯手即为珍品。这种毫无艺术常识的人,和耳鉴者相比又等而下之,所谓“揣骨听声”者也。世上往往多这样的人,在自己不懂的领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却遗祸无穷。…
录古:揣骨听声
热衷于收藏书画的人,大多是沽名钓誉之徒,只有空名,而不识书画真面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评论道: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一听说书画是名家之手,争相买卖。这种人,听风就是雨,所谓“耳鉴”者是也。还有一种人,鉴定书画要用手摸,美其名曰颜料平整,不咯手即为珍品。这种毫无艺术常识的人,和耳鉴者相比又等而下之,所谓“揣骨听声”者也。世上往往多这样的人,在自己不懂的领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却遗祸无穷。 艺术的鉴赏,要知作者心意。沈括还提到北宋的吴育鉴赏牡丹画的故事: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花丛下面还有一只猫。 他不知道这幅画的艺术水平是高是低。丞相吴育(吴公,谥号正肃)与欧阳公是儿女亲家,他一见到这幅画便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 欧阳修问:「是凭什么知道的呢?」 吴育回答说:「画中的花瓣张开着,而且颜色显得干燥,这正是太阳当空时中午牡丹花的样子;再看猫的黑色瞳孔(细得)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猫眼的形态。」吴育接着解释:「如果是(清晨)带着露水的花,那么花冠应该是收拢的,而且颜色会显得鲜艳润泽。猫的瞳孔在早上和傍晚时是圆的,随着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瞳孔变得狭长,到了正午时分,就会细得像一条线一样了。」 此鉴赏之精微,揣骨听声者能不汗颜。
iduuuu.com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epub)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本書是一部關於汪精衛政治生涯的評傳。汪精衛是民國政治史上重要而複雜的人物。他是國民黨高層領導人,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軍委主席,中政會主席,行政院長等,1938年當選為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抗戰期間,汪對日媾和,擅自脫離重慶,發表求和通電。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以通敵者的身份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epub)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本書是一部關於汪精衛政治生涯的評傳。汪精衛是民國政治史上重要而複雜的人物。他是國民黨高層領導人,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軍委主席,中政會主席,行政院長等,1938年當選為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抗戰期間,汪對日媾和,擅自脫離重慶,發表求和通電。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以通敵者的身份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汪精衛的評傳,如汪偽政權的雷鳴所著《汪精衛先生傳》(1944);聞少華的《汪精衛傳》(1988);王美真編著《汪精衛傳》(1988);蔡德金的《汪精衛評傳》(1987);李理,夏潮的《汪精衛評傳》(1988);王關興的《汪精衛傳》(1993)。近十幾年來,除原著修訂再版,很少有新的、有影響的作品問世。而與此同時,海內外大量新史料的公佈與開放,如國民黨黨史會之“漢口檔案”、“吳稚暉檔案”,臺灣“國史館”之“汪兆銘史料”、“蔣中正總統文物”、“戴笠史料”等,又為重新深入研究汪精衛提供了條件。 本書基於充分扎實的史料基礎,客觀呈現汪精衛從革命到退隱,從聯共到反共;從主戰到主和,重新考察“革命者”汪精衛與“通敵者”汪精衛的複雜思想與行動,特別關注汪“主和”的思想、政治脈絡,及“和平運動”的展開與淪落。既不贊同將汪精衛簡單貼以“漢奸”標籤,也不認為他的對日媾和與成立汪偽政府,是某些海外學者所認為的“捨身飼虎”的英雄主義行為。 本書認為,汪精衛的“主和”,有超越個人權力動機的思想脈絡與政治考慮。汪精衛的悲劇性,源於一個軍事化時代的文人的處境,也源於自身的弱點。汪精衛有救國的願望,也有鮮明的黨派立場。在他“主和”的政治考慮中,包含著對中共的恐懼,對社會革命的恐懼,和對蘊藏在整個中國底層社會中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的恐懼。汪精衛作為一個政治家,與此龐大的歷史力量背道而馳。奔走一生,既找不到與軍隊結合的方式,又找不到與民眾結合的方式,復將最後之希望,寄託於幾個日本軍閥政客的“覺悟”之上,而最終落下了其悲劇人生的帷幕。 教育救國 一九一二年十二月,汪精衛與蔡元培等人一起商議今後的行動計劃,以為除了教育、宣傳,「自造輿論」之外,「別無何等奇計」。二汪來到巴黎後,即與李石曾發起一《民德雜誌》,「專發揮人道主義和科學知識,不談政治。」三一九一三年八月九日蔡元培致函吳稚暉討論救國方法,當天吳稚暉在日記中寫道: 國事決非青年手足之力所能助,正不若力學之足以轉移風氣也。近日余與孑民、石曾、精衛等聚談,皆確然深信,唯一之救國方法,只當致意青年有志力者,從事於最高深之學問,歷二三十年,沉浸於一學專門名家之學者,出其一言一動,皆足以起社會之尊信,而後學風始以丕變。即使不幸而國家遭瓜分之禍,苟此一種族,尚有學界之聞人,異族虐待之條件,必因有執持公理之名人為之刪減。於是族人回復之力,可不至於打消淨盡。 汪精衛還從民族競爭、人類進化的角度,論證了教育的功能。他在一篇文章中說:生物進化最大者,莫如知識之進化。知識之進化,可以決定人類之進化。造成這個世界人種優劣,國家強弱,人群貴賤這種種差別的原因,「一言蔽之,以人類知識之不齊而已」,若知識齊,則「優劣強弱貴賤之殊,將不復見於人類」。然而知識如何才能進化?「以其所醞釀而言,則曰教育;以其所表現而言,則曰文化」。此數十年中,中國的外患日甚一日,而知識之進步,遠不及外患的逼迫,循此以往,則亡國之日不遠矣。五 在刊登在《旅歐雜誌》的一封公開信中,汪精衛說:「人類之中有幸而謀教育較先,其人受教育之機遇較易,而資於教育者亦較深。於是自處於優與強,而對於不幸者,則處之以劣與弱。……是故中國今日欲求脫於劣與弱,非進其知識不可。欲進其知識,非教育不可。」又說:今日憂國之人,動輒即說中國人無科學知識,中國人無組織能力,與其在這裏吁嗟歎息,為何不奮起直追,致力於教育的發展呢?六 汪還認為,民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主要是因為國人的思想對於新的政治形態缺乏理解,這正需要依靠文化教育事業,來改變國人的思想。他在給吳稚暉的信中說:「十餘年來,我輩雖主張三民主義,然議論及運動固偏於排滿,而國人所受之思想亦以排滿為尤多,至今日而係食種族革命之果。……國人思想不過如此,則其行事亦不過如此,欲更造一新思想,仍須更造一新學說也。」七因此,革命以後的最大任務,就在藉言論出版之自由以傳播真理,而移易國人之思想。 談到自己赴法留學的緣由,汪精衛說:「元年以來,銘亦嘗與諸君子戮力共此艱難,及大局粗定,即岌岌捨去,當時固有以恝然相責者,而兆銘之志,則以為革命後之最大希望,莫如藉言論出版之自由以傳播真理,而移易國人之思想。此而不圖,則前此之從事革命為無意義,故不憚拋棄一切而致力於此。而致力之道,莫如一面讀書,一面以其所得介之國人,此西行之所由來也。」八 一九一二年春,李石曾、吳稚暉、汪精衛、張溥泉、張靜江等無政府黨人發起留法儉學會,在《民立報》上刊登《留法儉學會緣起及會約》說:「今日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更非留學莫濟,而尤以民氣民智先進之國為宜。茲由同志組織留法儉學會,以興勤儉苦學之風,以助其事之實行也。」九 在教育救國的信念之外,汪精衛還感到,自己目前的能力,並不足以承擔民初政治形勢對政治家提出的要求。汪在出國之前留給孫中山的信中說:「弟平日自恨不通歐文,於世界科學真理茫乎不知其畔岸。……現時弟所有者只社會上虛名,此等虛名,自誤誤人,不可久屍。故弟求學之念至堅,而不可搖。」一〇這番話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汪精衛早年揚名,先借助於清末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後得益於庚戌年銀錠橋邊的暗殺。他本人最擅長的政治能力是宣傳鼓動,借文章書報演說製造輿論,宣傳主義,而非處理實際的政治事務。事實上,不僅汪精衛,民初年輕的革命黨人,大都面臨政治經驗不足的問題。他們以青年學生投身革命,雖有充沛的救國熱忱,卻缺乏實際的知識和政治能力。在民國初年內憂外患的局面下,此輩年輕而毫無政治經驗的革命黨人若投身於官僚政治當中,不僅不能有所作為,反而會誤國誤身。這一點,汪有着比較清醒的認識。他曾對吳稚暉說: 先生望弟向學之心至殷至厚,令我且感且懼。回憶二十一歲初留學東京時,原欲摒棄一切、專心學問,而卒以從事革命之故,奪去修學時間無數,時時以此自疚。然使置革命事業於不顧,以一意於學問,又非此心之所能安。此兩者兼顧不可、擇一不可,真是一大苦事。每當擲卻書卷、收拾行李時,輒欲發聲一哭。人苟良心不死,莫不欲授銜轡於社會而自為其牛馬,然為社會計,亦當以其茁壯始令服役。乃事勢所迫,竟以出生之犢引重致遠,甚且瞎馬馱盲人入於深池,為此小犢與瞎馬下一判語,直可曰:「其罪當誅,其心無他」,亦可曰「其心無他,其罪當誅」。在人才不足之社會中,此種苦痛,無能倖免。弟此時心理及將來之所行亦俟。一一 民國的基本政治格局形成之後,汪精衛等人都認為,建設國家的任務,在政治層面上已經完成了,此時,應將國家政治交於「穩健派」之手。以後他們所要做的工作,是在經濟、社會層面建設國家,打造物質基礎,養成新的政治主體,轉移社會風氣等等。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說:船中同志三十餘人,「對時局都是樂觀的,指天畫地,無所不談」。他在致吳稚暉的信中還曾說:「精衛行則已定,而當以祖國有無危險為行止之標準。弟當時武斷告以必無危險,且言此時不能不讓穩健派當局之理由,渠亦甚以為然。」一二一九一二年八月,汪精衛離開了紛擾的民初政壇,偕陳璧君赴歐求學,來到法國的蒙達爾城,開始了一段赴法留學、教育救國的生涯。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epub)下载:
iduuuu.com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epub)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這本書是由日本知名科普作家左卷健男所著,原作於日本出版後迅速成為暢銷書,中文版由究竟出版社於2022年推出,譯者張資敏以流暢的語言保留了原作的趣味性。全書約兩百多頁,結構清晰,前四章聚焦於原子理論的歷史發展,從古希臘哲學家如泰勒斯對萬物本質的探討,到近代科學家如道爾頓、湯姆森與拉塞福的原子模型演進,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敘述解釋化學的基本概念,避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透過歷史故事讓讀者理解物質世界的構成。從第五章開始,書中轉入實例分析,探討化學如何塑造世界歷史與文明進程,例如鋁的歷史演變,從十九…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epub)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這本書是由日本知名科普作家左卷健男所著,原作於日本出版後迅速成為暢銷書,中文版由究竟出版社於2022年推出,譯者張資敏以流暢的語言保留了原作的趣味性。全書約兩百多頁,結構清晰,前四章聚焦於原子理論的歷史發展,從古希臘哲學家如泰勒斯對萬物本質的探討,到近代科學家如道爾頓、湯姆森與拉塞福的原子模型演進,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敘述解釋化學的基本概念,避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透過歷史故事讓讀者理解物質世界的構成。從第五章開始,書中轉入實例分析,探討化學如何塑造世界歷史與文明進程,例如鋁的歷史演變,從十九世紀被視為比黃金更珍貴的稀有金屬,到現代透過電解法大規模生產,用於飛機與永久磁鐵,作者詳細描述美國霍爾與法國埃魯的發明過程,以及中國將鋁視為戰略物資的背景,強調化學創新如何影響全球資源競爭。另一重點是合成纖維的發展,以尼龍為例,1938年杜邦公司的聚合技術不僅改變了服裝產業,還影響日本絲綢貿易,書中提及聚酯纖維的回收應用,從寶特瓶轉化為織物,展示化學在循環經濟中的角色。玻璃的部分則從古代埃及的起源講起,說明其透明性與成形性的化學原理,經歷羅馬帝國的吹製技術、威尼斯的產業壟斷,到二十世紀浮法玻璃的發明,推動現代建築與電子產品如手機螢幕的革新。書中也觸及戰爭與化學的黑暗面,如一戰的毒氣武器與哈伯的戒子氣研究,二戰日軍在中國使用毒氣,以及原子彈的核分裂原理,作者反思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提及邁特納拒絕參與曼哈頓計畫,以及戰後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與帕格沃什會議,呼籲化學應服務和平而非毀滅。肥料與炸藥的章節則連結農業革命與軍事衝突,氮肥的哈伯-博施法不僅解決糧食危機,還用於製造炸藥,作者分析這如何加速一戰的規模,並延伸到全球暖化議題,警告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的後果。整體而言,這本書不僅是化學入門,更是微物史的視角,透過日常物質如玻璃、手機、肥料與炸藥,揭示化學如何書寫人類文明的軌跡,適合對科學與歷史感興趣的讀者。 今天,當全球正面臨氣候變遷、資源短缺與科技倫理的挑戰之際,推薦閱讀左卷健男的《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這不僅是一本化學科普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力冒險,讓讀者從物質世界的微觀視角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宏大敘事。這本書出版於2022年,適逢後疫情時代人們對科學的反思高峰,作者以日本科普作家的獨特風格,將複雜的化學原理融入歷史故事中,避免了傳統教科書的枯燥,讓人讀來如飲甘泉,充滿驚喜與啟發。在當今AI與量子計算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這本書提醒我們,化學作為基礎科學,如何從古代煉金術演進到現代奈米材料,持續推動文明的邊界。譬如,書中對玻璃的詳細剖析,從古埃及的藍色陶器到浮法玻璃的發明,不僅解釋了其化學組成如二氧化矽與純鹼的熔融過程,還連結到歷史轉折,如威尼斯共和國的玻璃產業如何透過技術壟斷影響歐洲貿易,進而塑造文藝復興的藝術景觀。這讓我聯想到2025年的今天,當電動車與智慧城市興起時,玻璃在太陽能面板與觸控螢幕中的應用,正如書中所言,成為節能革命的關鍵物質,如果忽略化學的歷史教訓,我們可能重蹈資源浪費的覆轍。 左卷健男的寫作風格是這本書的最大魅力,他不只是列舉事實,而是透過趣味軼事串聯化學與歷史,例如提及老普林尼記載的腓尼基商人意外發現玻璃的傳說,雖然作者質疑其科學性,但這類故事讓讀者輕鬆進入主題,理解玻璃的透明性如何源自原子無規則排列,避免光線散射。書前半部聚焦原子理論,從泰勒斯的水本原論到拉塞福的原子核模型,作者用圖解說明電子雲與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把握化學的基礎,這部分像是一堂生動的入門課,幫助讀者擺脫對化學的畏懼。轉入後半部,實例分析更為精彩,以鋁為例,十九世紀的萬國博覽會將鋁視為貴重金屬,用於招待賓客的餐具,作者詳述霍爾-埃魯電解法的發明,如何從礬土中提煉鋁,降低成本並應用於航空產業,這不僅改變了交通歷史,還反映化學在軍事與經濟中的雙刃劍角色。在2025年,當中美科技戰延燒到稀有金屬供應鏈時,這本書提供歷史鏡鑒,提醒我們鋁等物質的戰略重要性,正如中國將其列為管制物資,影響全球供應鏈穩定。 合成纖維的章節同樣引人入勝,作者從尼龍的誕生講起,1938年杜邦的聚合技術如何顛覆絲綢產業,導致日本生絲出口崩盤,這段歷史不僅是化學創新,還牽涉到二戰前的經濟衝突。書中解釋聚酯纖維的耐熱與耐洗特性,以及從PET寶特瓶回收再製成衣物的循環過程,這在當今永續發展的議題中特別有共鳴。今天,當快時尚產業面臨環保批評時,這本書教導我們,化學不僅創造便利,還需承擔責任,避免塑料污染的惡果。作者進一步探討日本的維尼綸發明,用於學生制服的親水性纖維,展示亞洲化學家如何在戰後重建中貢獻力量,這讓讀者看到化學的地域多元性,而非僅限西方敘事。 書中對戰爭與化學的討論尤為深刻,作者不迴避科學的陰暗面,從一戰的毒氣武器如哈伯的戒子氣,到二戰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化學戰,揭示化學家如何在國家壓力下妥協。原子彈的部分更發人深省,說明核分裂的原理如何產生高溫與衝擊波,作者提及麗澤·邁特納發現鈾分裂卻拒絕參與曼哈頓計畫,這體現科學家的倫理掙扎。戰後,書中引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與帕格沃什會議,呼籲核能轉向和平用途,這在2025年核融合研究進展的時刻,特別有警示意義,提醒我們化學進步若無道德約束,可能帶來毀滅。肥料與炸藥的連結則從哈伯-博施法出發,這項合成氨技術不僅解決糧食短缺,還用於製造TNT炸藥,加速一戰的慘烈,作者分析這如何改變農業與軍事格局,在當今糧食安全危機中,提供歷史視角。 光纖與網路的內容則連結到現代科技,作者解釋光纖的二氧化矽組成與全反射原理,如何支撐全球通訊,這從玻璃的延伸,展示化學如何從古代工藝演進到數位時代。書中強調海底光纜的鐵線防護,防止鯊魚咬噬,這類細節增添趣味,讓讀者微笑之餘理解技術挑戰。當5G與量子網路普及時,這本書像是一本預言,預示化學將繼續重塑未來。整體而言,左卷健男的書平衡了深度與可讀性,圖解豐富,適合中學生到成人閱讀,相比其他科普書如《元素週期表的故事》,這本更注重歷史敘事,提供跨學科視野。當然,書中以日本視角為主,偶爾忽略亞洲其他地區的貢獻,但這也留給讀者延伸探索的空間。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本書教導我們從物質本質理解世界,而不是浮於表面。 總之,《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是一本值得每個人珍藏的傑作,它不僅解釋化學的奧妙,還透過歷史鏡頭呼喚責任感。當我們面對氣候暖化與科技倫理的十字路口,這本書如一位睿智導師,引領我們前行。強烈推薦給科學愛好者與歷史迷,它將改變你看待周遭世界的眼光,讓你成為更具洞察力的全球公民。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epub下载:
iduuuu.com
國家與農民——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的想像

本書通過分析持不同立場的知識份子的著作,全面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有關農民形象、農村社會的性質、知識份子與農民的關係以及解決農村與農民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的認識和構想。
國家與農民——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的想像
本書通過分析持不同立場的知識份子的著作,全面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有關農民形象、農村社會的性質、知識份子與農民的關係以及解決農村與農民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的認識和構想。
iduuuu.com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epub)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epub)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這本書是由台灣歷史學者胡煒權所著,於2019年由遠足文化出版發行。它是中文世界中首部專門探討關原之戰的專著,聚焦於豐臣秀吉死後的權力真空,以及這場決定日本命運的關鍵戰役。書中主要內容圍繞慶長五年(1600年)發生的關原之戰展開,這場戰爭被視為日本戰國時代的終結之戰,交戰雙方為東軍(以德川家康為首)和西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豐臣忠臣集團)。作者從豐臣政權的衰落開始敘述,詳細剖析秀吉晚年的政治失誤,如強行發動朝鮮戰爭導致財政崩潰、權力集中於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卻未能有效制衡德川家康的野心,以及秀吉死後的權力鬥爭。書中強調西軍被稱為「正義之師」,因為他們以維護豐臣秀頼的繼承權為名,試圖抵抗家康的篡位企圖,但最終在短短半天內敗北,導致豐臣氏的沒落和德川幕府的興起。 在結構上,書籍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原戰史,追溯戰爭的前因後果,包括秀吉的遺囑安排、五大老內部的分裂、石田三成舉兵的過程,以及戰爭爆發前的外交與軍事準備。作者詳細描述了戰爭的爆發,從家康出兵征討上杉氏開始,到西軍發動攻勢攻克伏見城和大坂城周邊要塞,再到雙方在關原盆地的決戰。戰役本身被描繪為一場充滿背叛與意外的混戰,西軍雖有兵力優勢,但因小早川秀秋等將領的臨陣倒戈而迅速崩潰。戰後部分則討論了敗者如石田三成、真田昌幸等人的處刑,以及家康如何鞏固權力。第二部分則是考證篇,作者利用大量一手史料,如書信、日記和軍記物語,重新檢視傳統說法的可靠性,例如質疑關原戰場的具體佈局、參戰人數的真實性,以及某些將領的動機。整體而言,這本書不僅是戰史敘述,還試圖解開西軍敗北的謎團,指出內部不團結、戰略失誤和家康的謀略是關鍵因素。 這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重新詮釋了關原之戰這一日本歷史上的轉折點,讓讀者從豐臣西軍的視角出發,感受到那段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胡煒權作為一位專研日本戰國史的學者,他的寫作風格融合了敘事性和分析性,避免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透過生動的語言將歷史人物的野心、忠誠與背叛呈現出來。開頭部分,作者便直指關原之戰的奇特之處:這場匯聚了近二十萬大軍的會戰,竟在不到半天時間內分出勝負,刷新了日本戰爭史的紀錄。這種開門見山的敘述,立刻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人不由得好奇,為何被譽為「正義之師」的西軍會如此迅速崩潰?作者的解答並非簡單歸因於運氣或天命,而是從豐臣秀吉的晚年政策入手,剖析政權內部的裂痕。 秀吉作為戰國三傑之一,統一日本後卻因年老多疑而犯下連串錯誤。書中詳細描述了秀吉發動的文祿・慶長之役(即朝鮮戰爭),這場戰爭不僅耗盡國力,還導致諸大名對豐臣政權的離心。秀吉死前設立的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宇喜多秀家)和五奉行(石田三成、前田玄以、淺野長政、増田長盛、長束正家)制度,本意是維持平衡,但家康作為五大老之首,卻巧妙利用這一架構擴大影響力。作者引用了多封家康與諸將的書信,證明家康早在秀吉在世時就已開始拉攏人心,例如與黑田長政、福島正則等人的秘密聯盟。這些史料的運用,讓讀者感受到家康並非單純的野心家,而是一位精於權謀的政治家,他的「韜光養晦」策略在秀吉死後迅速轉為主動進攻。 轉入戰爭的前奏,作者描繪了石田三成作為西軍領袖的困境。三成是秀吉的忠臣,以行政才能見長,但性格剛直,樹敵眾多。書中指出,三成發動的「五大老彈劾」行動,雖然名義上是为了維護秀頼的權益,但實際上暴露了西軍的內部矛盾。諸如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將領雖加入西軍,但他們的忠誠度並不堅定,而毛利輝元作為西軍總帥,卻因年邁和優柔寡斷而未能有效統帥。作者特別考證了家康出兵會津征討上杉景勝的決策,這一舉動看似魯莽,實則是家康的誘敵之計,迫使西軍倉促起兵。戰爭爆發後,西軍的軍事行動初見成效,他們攻克了伏見城,並在岐阜城擊敗東軍先鋒,但作者分析,這種速戰速決的策略忽略了後勤和情報的重要性,導致在關原決戰時兵力分散。 關原會戰的部分是全書的高潮,作者以時序敘述了戰役的過程,從清晨的霧氣瀰漫到中午的混戰,再到小早川秀秋的倒戈。西軍的陣型被描繪為南翼強而北翼弱,石田三成駐紮在笹尾山,真田昌幸父子守備烏頭坂,而東軍則由家康親自指揮,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等猛將在前線衝鋒。作者利用軍記如《關原軍記大成》等史料,重建戰場情景,指出西軍的敗因在於信任危機:小早川秀秋原本隸屬西軍,但因家康的許諾而臨陣反水,導致西軍側翼崩潰。同時,吉川廣家和安國寺惠瓊等人的不作為,也加速了失敗。這些細節的刻畫,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戰場上的混亂與無情。戰後的處置則顯示家康的冷酷,他不僅處決了石田三成等人,還沒收了西軍諸將的領地,為德川幕府奠基。 在考證部分,作者的貢獻尤為突出。他挑戰了傳統史觀,例如質疑關原戰場的面積僅26平方公里是否足以容納20萬大軍,透過地圖和考古資料推斷實際參戰人數可能少於通說。關於史料的可靠性,作者分類討論了江戶時代編纂的軍記物語,如《德川實紀》,指出它們往往偏向東軍視角,而豐臣方的記錄如《石田軍記》則被邊緣化。人物考證則聚焦於關鍵角色:石田三成被還原為一位忠誠但缺乏軍事天才的官僚,真田昌幸的智謀被讚揚為西軍少有的亮點,而家康的形象則更立體,既有謀略也有僥倖。作者還探討了戰爭的深層影響,關原之戰不僅結束了戰國亂世,還塑造了日本的封建體系,德川幕府的和平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也埋下了幕末動亂的種子。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平衡性,作者雖以西軍為主角,但並未偏頗,而是客觀分析雙方得失。相較於司馬遼太郎的《關原》等小說,本書更注重史實,避免浪漫化。胡煒權的中文寫作流暢,適合一般讀者,同時附有年表、地圖和人名索引,便於查閱。當然,缺點也不可忽視:由於聚焦西軍,東軍的內部動態描述較少;此外,某些考證過於細碎,可能讓非專業讀者感到繁瑣。但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佳作,它不僅解開了「正義之師」敗北的謎團,還讓我們反思歷史的必然與偶然。在當今時代,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教訓:權力鬥爭中,忠誠與謀略往往決定命運,而非單純的兵力優勢。這本書不僅是戰國史愛好者的必讀之作,也為理解日本歷史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epub)下载:
iduuuu.com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

書中主要內容圍繞慶長五年(1600年)發生的關原之戰展開,這場戰爭被視為日本戰國時代的終結之戰,交戰雙方為東軍(以德川家康為首)和西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豐臣忠臣集團)。作者從豐臣政權的衰落開始敘述,詳細剖析秀吉晚年的政治失誤,如強行發動朝鮮戰爭導致財政崩潰、權力集中於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卻未能有效制衡德川家康的野心,以及秀吉死後的權力鬥爭。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
書中主要內容圍繞慶長五年(1600年)發生的關原之戰展開,這場戰爭被視為日本戰國時代的終結之戰,交戰雙方為東軍(以德川家康為首)和西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豐臣忠臣集團)。作者從豐臣政權的衰落開始敘述,詳細剖析秀吉晚年的政治失誤,如強行發動朝鮮戰爭導致財政崩潰、權力集中於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卻未能有效制衡德川家康的野心,以及秀吉死後的權力鬥爭。
iduuuu.com
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epub)

《覺醒中年》一書是由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所著,他是華盛頓榮格學會的創辦人之一,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並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書中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探討中年階段的轉型與覺醒,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他曾在三十五歲時因中年危機陷入憂鬱,卻以此為契機轉向心理學研究,書中強調中年並非衰退的開始,而是通往真正成熟與意義追尋的關鍵時期。霍利斯將人生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往往受外在期待如社會規範、家庭壓力與職業追求所主導,人們常在這階段建立自我形象卻忽略內在聲音,下半場則是覺醒的時刻,當舊有模式崩解時,個體需面對內心衝突、陰影與未…
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epub)
《覺醒中年》一書是由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所著,他是華盛頓榮格學會的創辦人之一,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並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書中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探討中年階段的轉型與覺醒,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他曾在三十五歲時因中年危機陷入憂鬱,卻以此為契機轉向心理學研究,書中強調中年並非衰退的開始,而是通往真正成熟與意義追尋的關鍵時期。霍利斯將人生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往往受外在期待如社會規範、家庭壓力與職業追求所主導,人們常在這階段建立自我形象卻忽略內在聲音,下半場則是覺醒的時刻,當舊有模式崩解時,個體需面對內心衝突、陰影與未竟之事,透過個體化過程重建個人神話。書中分為七章,從中年危機的徵兆入手,逐步討論靈魂的召喚、權威的恢復、陰影的整合、關係的重塑、職業與金錢的反思,以及最終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霍利斯結合榮格理論如原型、集體無意識與同步性,輔以臨床案例、神話故事與文學引用,主張快樂非人生目的,意義才是核心,讀者需勇於面對恐懼、捨棄舊習,方能迎來內在自由與成長,這本書不僅是中年指南,更是對人性深層探討的哲學反思,適合那些在人生轉折點感到迷惘的人閱讀。 閱讀詹姆斯·霍利斯的《覺醒中年》時,我彷彿被一陣溫暖卻刺骨的風吹醒,那風來自內心的深處,攜帶著那些長期被忽略的疑問與渴望,這本書不是一本輕鬆的勵志讀物,而是像一把鑰匙,開啟中年心靈的隱藏之門,讓讀者直面人生下半場的挑戰與可能性。霍利斯作為榮格心理學的權威,他的寫作風格沉穩而深刻,沒有華麗的修辭,卻充滿智慧的洞見,他從個人經歷開始敘述,那個三十五歲時的憂鬱危機成為全書的起點,讓我立刻產生共鳴,因為誰在中年階段不曾質疑過自己的人生軌跡?書中開宗明義指出,中年危機並非疾病,而是靈魂的召喚,它提醒我們上半場的生活模式已無法滿足內在需求,我們必須轉向內心,尋找真正的意義。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四十歲時的迷惘,那時工作穩定、家庭美滿,卻總覺得空虛,彷彿活在別人的劇本裡,霍利斯用榮格的個體化概念解釋這現象,主張我們需整合人格的各面向,包括陰影那些被壓抑的部分,方能成為完整的人。他的論述基於深度心理學,卻不枯燥,因為他巧妙融入神話如希臘的普羅米修斯或北歐的奧丁,這些故事象徵人類的英雄之旅,中年正是從平凡到轉化的關鍵階段,這種敘事方式讓抽象概念變得生動,讓我讀來如置身一場心靈冒險。 書的第一章聚焦中年危機的徵兆,霍利斯描述人們常在這階段感受到無力、焦慮或關係破裂,他主張這些不是失敗,而是舊有結構崩解的信號,我們的上半場往往被外在權威主導,如父母的期望或社會的成功定義,這導致我們戴上人格面具,忽略真實自我。作者引用臨床案例,一位成功的律師在四十多歲時突然辭職,只因他意識到職業僅是逃避內心空虛的工具,這讓我思考到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如何讓人忽略靈魂的呼聲。霍利斯強調,中年覺醒的關鍵在於恢復個人權威,即捨棄外部依賴,轉向內在指引,這過程充滿衝突,但正如他所說,衝突是成長的代價。讀到這裡,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否真是出自內心,還是為了符合社會的成功模板?霍利斯的觀點顛覆傳統中年觀,他視危機為機會,鼓勵讀者透過日記、夢境分析或冥想來傾聽內在聲音,這實用建議讓書本不僅是理論探討,更是行動指南。 進入第二章,霍利斯探討靈魂的召喚,他借用榮格的同步性概念,解釋生活中的巧合往往是無意識的訊息,引導我們朝向意義。例如,一位婦女在中年離婚後,意外重遇兒時興趣繪畫,這成為她新生命的起點。作者主張,意義不是外求,而是內在的個人神話,我們需建構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非複製他人。這章讓我感動,因為霍利斯分享自身轉型,從大學教授轉向心理治療師,正是回應靈魂的呼喚。他警告,若忽略這召喚,會導致更深的抑鬱或身體疾病,這提醒我中年健康問題往往源於心靈失衡。書中融入文學引用,如但丁的《神曲》開頭那句在中途迷路,象徵中年迷霧,這種跨領域連結豐富了閱讀體驗,讓我感受到心理學與人文的融合。 第三章討論陰影的整合,霍利斯解釋陰影是人格被否認的部分,如憤怒或慾望,若不面對,它會投射到他人身上,造成關係衝突。他建議透過投射回收,檢視對他人的批評是否反映自身缺憾,這讓我回想起與伴侶的爭執,往往源於未解決的內在衝突。作者用神話故事如耶穌面對撒旦的誘惑,象徵整合陰影的必要,這章的深度讓我意識到中年是面對自我的最佳時機,忽略陰影會讓人生停滯。霍利斯的臨床經驗在此顯露無遺,他描述患者如何透過夢境工作釋放陰影,獲得新生,這實例讓抽象理論接地氣。 第四章轉向關係的重塑,霍利斯指出中年關係常面臨危機,因為上半場的親密往往基於依賴而非平等,他主張下半場需建立靈魂伴侶關係,彼此支持個體化。這章特別觸動我,因為許多中年離婚源於此,他建議透過開放對話面對恐懼,如被遺棄的焦慮,這源於童年創傷。作者引用愛情神話如崔斯坦與伊索德,探討浪漫幻覺如何阻礙真實連結,這讓我反思自己的婚姻,是否已從激情轉向深層陪伴。霍利斯強調,關係是鏡子,反射內在成長,這觀點讓書本成為情感指南。 第五章反思職業與金錢,霍利斯批評現代社會將工作視為身分來源,導致中年倦怠,他主張職業應服務靈魂,而非反之。作者分享案例,一位銀行家轉行藝術家,雖經濟不穩卻獲得滿足,這挑戰了我的價值觀,金錢是工具而非目的。中年轉職的勇氣在此被讚揚,他建議檢視工作是否帶來意義,若否則需勇敢改變。這章實用,提供問題清單如你的工作反映內在價值嗎,讓讀者自省。 第六章聚焦下半生的家庭,霍利斯討論與成年子女的關係轉變,從權威到平等,他主張放手讓子女個體化,同時面對父母老化的議題。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家庭動態,中年往往夾在兩代之間,他建議透過寬恕釋放舊怨,建構新連結。這章溫暖,強調家庭是成長的場域,而非負擔。 最後第七章總結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霍利斯重申快樂非目標,意義來自服務更大目的,如貢獻社群或追求創造。他引用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強調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目的,這讓全書昇華為哲學反思。讀完後,我感到內在平靜,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誠實,它不提供速效解方,而是邀請讀者投入長期旅程。霍利斯的語言雖嚴肅,卻充滿同理,讓人感受到被理解。當然,書中對榮格理論的依賴可能讓初讀者感到抽象,但這正是其深度所在。對於中年讀者,這是必讀之作,它不僅解釋危機,還指引通往覺醒的路徑,讓人生下半場充滿可能性與豐富。
iduuuu.com
覺醒中年

本書是為了喚起你的個人覺醒,告別無意義的反覆迴圈,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作者文字溫暖療癒,同時又不斷挑戰並鼓舞著我們,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
覺醒中年
本書是為了喚起你的個人覺醒,告別無意義的反覆迴圈,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作者文字溫暖療癒,同時又不斷挑戰並鼓舞著我們,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
iduuuu.com
甲骨文·欧洲史(全8册)(epub)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最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甲骨文·欧洲史(全8册)(epub)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最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郁金香热》在17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被卷入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交易热潮中。他们投机的商品既不是石油黄金,而是刚刚从遥远的东方引入荷兰的郁金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稀有郁金香球根的交易价格甚至超过阿姆斯特丹的一栋房产的价格。但是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郁金香市场从顶峰到彻底崩溃只用了不到一年,给参与者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本书作者迈克·达什通过追溯这场繁盛和接踵而至的毁灭性崩盘,呈现了荷兰共和国黄金时代的风貌。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奥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事的研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中的两个被忽视的点,作者瓦罗在这方面做出了很精彩的论述和研究。本书力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呈现既有研究较弱的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这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与两大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崩解,从战败者的角度,作者为我们解开了东欧与巴尔干的神秘面纱。 《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一部关于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全景战史。该书首次出版于1910年,后多次再版,至今仍被公认为对这场海战最为精良的研究作品之一。科贝特兼具海军历史学家与海军战略学家的双重身份,他的著作将细节的把握与精密的思考相联系,通过对这场著名海上战役的通贯叙述,呈现出拿破仑战争时代庞大纷繁的政治军事史图景,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关于海军战略原则的种种思绪。 波里比阿的最主要历史著作就是《罗马帝国的崛起》(TheHistoriesorTheRiseoftheRomanEmpire),是人类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由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始,主要叙述了公元前220~公元前146年间的历史,叙述了罗马霸权在西方崛起的过程。该书现在只有40卷中的前5卷完整地保留下来,叙述到公元前216年,其他则以片断或引用的形式存在于李维及普鲁塔克的著作中。《历史》在古代希腊、罗马历史著作中是最符合科学方法和要求的,故被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iduuuu.com
坏心情生存手册

快速平复暴走情绪,安抚心中的喷火龙!获奖治疗师传授取自临床催眠的心理暗示法,让你天塌了也能冷静、再崩溃都能自救的速效静心丸。当情绪让大脑死机,用内心的力量重启它。
坏心情生存手册
快速平复暴走情绪,安抚心中的喷火龙!获奖治疗师传授取自临床催眠的心理暗示法,让你天塌了也能冷静、再崩溃都能自救的速效静心丸。当情绪让大脑死机,用内心的力量重启它。
iduuuu.com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epub)

繼學台語的第一本書《台語好日子》之後,致力推廣台文的作家鄭順聰推出《台語心花開》,內容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切入,透過小吃料理、身體裝扮、交通工具、娛樂運動等主題來書寫,既有耍廢爆笑,也有心理分析與紓壓療癒,壓軸是台灣各地腔調的豆知識,以及風土飲食的爆點觀察。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epub)
繼學台語的第一本書《台語好日子》之後,致力推廣台文的作家鄭順聰推出《台語心花開》,內容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切入,透過小吃料理、身體裝扮、交通工具、娛樂運動等主題來書寫,既有耍廢爆笑,也有心理分析與紓壓療癒,壓軸是台灣各地腔調的豆知識,以及風土飲食的爆點觀察。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本書特色 ★進階字彙大補帖 前八章前後切分為「主文」與「字詞整理表」,供讀者對照參考。每篇主文一千多字出頭,文末字詞整理表約二十字,全書收錄近一千組台文字詞。 ★類義詞觸類旁通 「字詞整理表」的最後特別搜集整理出「類義詞」,因歷史脈絡與地域不同,相同意思的台語詞經常有許多的類似詞,引領讀者觸類旁通。 ★兼顧實用性與地域性 「環島聽口音」和「飲食腔調學」分析台灣各地腔口、用詞、風土的差異,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原來台灣小吃也有南腔北調喔。 书摘: 炸豬排和咖哩飯:日本洋食體驗 向來很怕去百貨公司,要去都是迫不得已的(太太要求),對我來說,此「婦女樂園」,只有美食街和餐廳能讓我逗留。 太太出入各樓層瞎拼,我則在餐廳及美食街閒晃。赫然發現,怎麼宛似在日本:壽司料亭、拉麵店、烏龍麵、燒肉與丼飯等等。而且,特別符合百貨公司風格的,乃來自日本的洋食。 我特愛炸豬排餐廳,腰內肉與里肌肉都愛。上主菜之前,會端來內盛芝麻的粗缽,讓你拿起小木枝來研(gíng,磨),芝麻細細爆裂散發迷人香氣,均勻碎成粉後淋上豬排醬,等待豬排上桌。 同時,滿滿的高麗菜絲也端上,用長筷子夾至自己的小碟,淋(lâm,澆)芝麻醬,高麗菜口感清脆卻無味,得靠芝麻醬來增益香氣和甜味,忍不住請服務生再補一大碗來。 此時,躺臥於濾網上的豬排便糋(tsìnn,炸)好,金黃上桌囉!有人只吃中間段,我偏好酥脆偏硬的兩側,就像早餐三明治的俗麭(siõk-pháng,吐司),我都聲明不切邊……扯太遠了,夾起那嬌嫩的一片,搵(ùn,沾)豬排醬入口,於酥皮的喀滋喀滋聲中品嚐內餡噴薄而出的肉汁,再以晶瑩剔透的白米飯作為滋味的逗點,真希望這享受沒有句點……。 所謂的「日本洋食」,指西方飲食傳入日本國後本土化之料理(liāu-lí,菜餚)。明治維新解除鎖國,大量學習西方文明,飲食也跟著洋化。二十世紀初的大正年間,有所謂的三大洋食:咖哩飯、炸豬排、可樂餅。此外還有蛋包飯、漢堡排、炸肉餅、土耳其飯等等。 以上是我讀專書查網路整理出來的,想不到的是,我們吃的拿坡里義大利麵也是日式洋食,非常驚訝!此為日本的改良,義大利人不這麼吃──飲食就像遊牧民族,會四處漂泊移居,為了融入在地的風土與脾胃,靈巧地華麗變身。 這批洋食也飄揚過海來台,有的是連鎖餐廳直營或加盟,更多的是台灣人的創發,在百貨公司與街巷小店生根發芽。就像咖哩飯,這最初源自印度的咖哩(ka-lí),傳至日本又轉折來到台灣,日治時期已有,但各時期的風味與手法略略不同,總不脫甘甜的溫和口味,不似原鄉印度口味多樣,偏酸偏辣或超乎想像。 咖哩也在台灣平民化了,在家自煮很日常,或於尋常巷弄的簡餐店,點一盤咖哩飯,豬牛雞魚或全素都有。端上桌時,先將米飯與醬汁分開,給你選擇,有人是全部做伙抐(lā,攪)再來吃,而我是舀一匙醬汁,再攪(kiáu,摻)飯來食。 可樂餅跟炸豬排一樣,都是炸物,內餡包的是馬鈴薯(má-lîng-tsî),在台灣比較少見,說真的也不得我的喜愛。與其絞做泥裹粉,不如赤條條的礤簽(tshuah-tshiam,刨絲)下鍋油炸,薯條還比較得人心。 此外,還有蛋包飯。但這兒的蛋包,可不是台語的卵包(n¤g-pau,荷包蛋),而是將蛋液倒入平底鍋中,煎(tsian)做薄薄的蛋皮,最後將拌炒過番茄醬的飯「包」起來。顏色鮮黃亮眼,形狀圓潤逗趣,軟鬆入口,散發淡淡的香氣,很得孩子與少女的喜愛。 身為困在百貨公司幾乎要窒息的中年大叔,只有這些日本洋食能讓我徜徉。台派飲食是路邊攤較優,歐美飲食外頭餐廳多,台灣的百貨公司幾乎被日系包攬(韓系與東南亞漸增強),料理當然東瀛好,尤其是炸豬排,真*紲喙(suà-tshuì,合口味),喀滋喀滋入口,白米飯與高麗菜絲免費續碗,一點也不日式拘謹,反倒是洋派的豪氣爽朗囉。 字詞整理 烹煮與飲食動作 研(gíng):研磨。 淋(lâm):澆,淋上。 糋(tsìnn):炸。 搵(ùn):蘸沾。 抐(lā):攪,攪拌。 攪(kiáu):混和,摻雜。 礤簽(tshuah-tshiam):刨絲。把根莖類蔬菜刨成細條或籤狀。 煎(tsian):用少量的油乾煮食物。 食材與食物用詞 俗麭(siõk/siok-pháng):吐司。源自日語的しょくパン。しょく漢字寫成食,是以台語又稱食麭(s…t/s…p-pháng)。 料理(liāu-lí):本義為處理。受日語影響指菜餚與餐點。
iduuuu.com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iduuuu.com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那她是誰?

艾琳確實能夠看穿其他人,她觀察著他們「彷彿他們的臉龐和舉止都如玻璃般透明」65。後來有一位小說家朋友以她做為某個角色的原型,「她所看見的是他們的感受。」 莉迪亞描寫道,她「情感細膩、一絲不苟、非常聰明又有學識,……或許才華並不亞於她嫁的男人,只是發揮的方向不同」。 她的體態十分迷人,只是移動起來有些笨拙。她高而纖瘦,擁有通常被認為是愛爾蘭人的氣色:深色頭髮、淺藍色眼珠和白裡帶粉的細緻膚色,不過她告訴我,臉頰上的顏色是因為她用了腮紅。「妳一定要擦嗎?」我抗議道。「要是不擦腮紅,我看起來就像隨時要昏倒了。」她這樣回答。喬治說她有一張「貓咪的臉」。66…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那她是誰?
艾琳確實能夠看穿其他人,她觀察著他們「彷彿他們的臉龐和舉止都如玻璃般透明」65。後來有一位小說家朋友以她做為某個角色的原型,「她所看見的是他們的感受。」 莉迪亞描寫道,她「情感細膩、一絲不苟、非常聰明又有學識,……或許才華並不亞於她嫁的男人,只是發揮的方向不同」。 她的體態十分迷人,只是移動起來有些笨拙。她高而纖瘦,擁有通常被認為是愛爾蘭人的氣色:深色頭髮、淺藍色眼珠和白裡帶粉的細緻膚色,不過她告訴我,臉頰上的顏色是因為她用了腮紅。「妳一定要擦嗎?」我抗議道。「要是不擦腮紅,我看起來就像隨時要昏倒了。」她這樣回答。喬治說她有一張「貓咪的臉」。66 他穿著「無產階級會穿的體面衣服」67來挑釁,不過她是真的不在乎自己穿什麼,她通常會穿著品質良好但是「破舊而未好好整理的衣服,大多是黑色的」68。雖然「相當不修邊幅」69,不過她有一種特別的優雅,「雙腳支撐著身體,擺出美麗的姿勢」70。艾琳「很體貼也很有哲理」71,而且非常擅長傾聽,相當不可思議,還會好好回應,「因為她對生命的感受相當強烈,無論出現了什麼都會感受到全面的影響,不會將之視為獨立個體,而會看見所有連結」72。她說話時會令人興奮、感到有趣、值得等待,人人都會等。 「她說起某件有趣的事情時,」莉迪亞回憶道,「她的雙眼會跳舞,整個人的五官都瀰漫著笑意……你知道她習慣加油添醋,事情並沒有如她所描述那般有趣或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你絕對不會質疑她所描述之事的正確性—好像沒那麼重要,她的誇飾幾乎沒有惡意…… 但有時確實有惡意。老實的莉迪亞發現她的朋友可以「很毒舌」,艾琳受不了笨蛋,也饒不了人。「她的故事經常對她自己不利,」莉迪亞說,「或者是對她的自家人不利。她說起家人時,似乎總是直言不諱,揭露出彼此的關係,就好像在討論書中的人物一樣。後來,她也會這樣談論自己和喬治。」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epub下载:
iduuuu.com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诗歌与警察》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大胆尝试描绘书面文字之外、极难把握却无处不在的历史上的民众之声。警察档案和传世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料来源。通过对收缴残片、回忆录、书信、歌词集等口传诗歌载体的追踪,达恩顿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网络的地图;通过歌词版本与曲调的巧妙对应,他听到了18世纪法国民众与日俱增的嘲讽和不满。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这本书是由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写的,它主要讲的是18世纪中叶巴黎的一个真实事件,叫做“十四人事件”。故事发生在1749年,那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正面临各种麻烦,比如一场不受欢迎的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新税负,还有他那位备受争议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民众对这些事很不满意,于是开始流传一些诗歌和歌曲,这些东西公开嘲讽国王和他的朝廷。巴黎警察接到命令,要追查这些诗歌的来源,结果逮捕了14个普通人,包括学生、神职人员和书记员。他们被抓的原因就是背诵、抄写或传播这些“有害”的诗句。达恩顿像个侦探一样,从警察档案里挖掘出这些细节,他追踪这些诗歌是怎么在巴黎街头传播的。在那个识字率不高的时代,人们不是靠报纸或书本,而是通过口头传诵、抄在小纸条上、甚至配上流行曲调唱出来。这些诗歌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很快就传遍了咖啡馆、酒吧和街头巷尾。书里详细分析了六首关键诗歌的起源、变体和含义,比如一首叫《一个婊子私生女》的歌,它不断被改编,成了当时的政治评论。达恩顿还强调,这些交流方式形成了早期的“信息网络”,类似于今天的社交媒体或新闻推送,只不过是用诗歌和歌曲来传递消息。他甚至找人录制了这些歌的音频,放在书的配套网站上,让读者能听到18世纪的“街头新闻”。整本书不光是讲历史,还在探讨信息怎么在社会中流动,为什么当局那么害怕这些看似无害的诗句。最终,这些诗歌反映了公众对国王的不满,帮助塑造了后来的公共舆论,尽管当时还没到法国大革命的程度。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些老侦探小说,只不过主角不是找杀人凶手,而是追查几首诗的来龙去脉。罗伯特·达恩顿是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特别擅长从尘封的档案里挖出有趣的故事,这次也不例外。他把1749年的巴黎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你感觉自己就走在那些狭窄的街道上,听着人们低声议论国王的丑闻。书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讲警察怎么逮捕那个倒霉的医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他只是背了首诗而已,结果就被关进巴士底狱审问。从这里开始,达恩顿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整个事件。他不光讲逮捕过程,还分析那些被抓的人是谁:大多是拉丁区的年轻人,有的学生、神父和低级职员。他们之间通过朋友圈子交换诗句,有人抄在纸上,有人记在脑子里,还有人唱出来。这些人不是什么革命分子,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国王的政策不满罢了。达恩顿用警察的审讯记录重现了他们的关系网,你能看到诗怎么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就像今天的 meme 在网上疯传一样。这部分特别有趣,因为它展示了信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怎么流动的。人们用熟悉的曲调配上新词,唱着唱着就成了街头热点。达恩顿甚至列出了一些流行曲调,比如从歌剧或民谣借来的,让这些诗更有感染力。他还提到,这些歌会不断变化,有人加几句新词,评论最新的事件,比如国王的税收或情妇的丑闻。这样一来,一首诗就成了活的“报纸”,随时更新内容。 达恩顿的写作风格很吸引人,他不像有些历史书那么枯燥,而是像在跟你聊天。他会说,“我们来想想,为什么当局这么大费周章追诗?”然后一步步带你分析背景。1749年,法国刚结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平条约让很多人觉得国王软弱。新税让老百姓负担加重,蓬帕杜夫人又被视为国王的祸水。宫廷里本来就有派系斗争,有人写诗攻击对手,这些诗漏到外面,就成了公众的武器。达恩顿指出,国王路易十五自己也很在意这些街头传闻,他甚至派间谍监听,试图控制舆论。这让我想到现代的政府,怎么监控社交媒体上的批评。书里强调,口头传播在那个半文盲社会里超级重要,因为很多人不识字,但他们能唱歌、聊天。达恩顿叫这“口头文化”,他说历史学家通常忽略它,因为没多少书面记录留下来。但通过这个事件,他重建了巴黎的交流网络,从凡尔赛宫到贫民窟,都连在一起。精英和底层民众分享同样的歌谣,这打破了阶级界限。书的后半部分更深入,达恩顿分析诗的来源。有些可能是宫廷里的人写的,用来打击政敌,然后故意散布到街头,假装是“民声”。他比较不同版本的诗,展示怎么演变。比如那首《一个婊子私生女》,从几行扩展到几十行,成了对国王的全面攻击。达恩顿还讨论音乐的作用,说曲调能强化诗的讽刺效果,因为听众会联想到原来的歌词,形成层层叠加的含义。他甚至找来法国歌唱家海伦·德拉沃录制这些歌,放在网上,你可以边读边听,感觉像穿越回去。 这本书篇幅不大。它只有145页正文,分成15个小章,有些地方感觉跳得太快。比如,作者提到哈贝马斯和福柯的公共领域理论,但只简单带过,没深入讨论。这对学术读者可能有点遗憾,因为这些理论本来能加深分析。另外,达恩顿承认,事件主要发生在拉丁区,那些被抓的人都挺识字的,所以书没太触及真正底层文盲的交流方式。他也没引用阿莱特·法热的《颠覆话语》,那是本类似主题的书,可能会提供更多对比。不过,这些小缺点不影响整体魅力。达恩顿的强项是讲故事,他让你看到历史不是死板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互动。他还反思现代意义,说今天的“信息社会”不是新鲜事,18世纪的巴黎就有高效的网络,用诗和歌传递新闻。这提醒我们,人类交流的本性没变,只是工具换了。从这个角度,书不光是历史读物,还对媒体研究有启发。 这本书超级推荐给喜欢历史的人,尤其是对法国旧制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用它学研究方法,因为达恩顿展示怎么从档案拼凑故事。普通读者也会喜欢,因为语言轻松,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达恩顿不光讲过去,还连到现在,让你思考信息怎么塑造舆论。读完后,我对那些街头歌手有了新敬意,他们是当时的“推特用户”,用韵脚挑战权威。如果你想了解信息传播的起源,这书绝对值得一读。它短小精悍,却满载洞见,配上音频,更是锦上添花。达恩顿又一次证明,他是讲历史故事的大师。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下载:
iduuuu.com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十四人事件”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本书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十四人事件”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本书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iduuuu.com
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epub)

数百年来,女性艺术家面临各种困境。除了受父权和厌女社会的压迫,还须抵抗身旁与心中的「家中天使」,这种端庄贤淑、渺小安静的女性典范要求她们温柔奉承、成就丈夫,即使牺牲自己的创作也在所不惜。 成为蕙心兰质的母亲,或惊世骇俗的艺术怪兽——女性艺术家须在两者间做出决择。 作者展现了文化评论家的实力,巧妙地串连不同领域的作品:从维吉尼亚.吴尔芙的小说到车学敬的《听写》、从凡妮莎.贝尔的肖像画到伊娃.海瑟的绳索雕塑。她们冒着被视为怪兽的风险,用身体与想像力挑战社会中的严格界线,探索、创造她们的美、溢逾、理想、情感。…
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epub)
数百年来,女性艺术家面临各种困境。除了受父权和厌女社会的压迫,还须抵抗身旁与心中的「家中天使」,这种端庄贤淑、渺小安静的女性典范要求她们温柔奉承、成就丈夫,即使牺牲自己的创作也在所不惜。 成为蕙心兰质的母亲,或惊世骇俗的艺术怪兽——女性艺术家须在两者间做出决择。 作者展现了文化评论家的实力,巧妙地串连不同领域的作品:从维吉尼亚.吴尔芙的小说到车学敬的《听写》、从凡妮莎.贝尔的肖像画到伊娃.海瑟的绳索雕塑。她们冒着被视为怪兽的风险,用身体与想像力挑战社会中的严格界线,探索、创造她们的美、溢逾、理想、情感。 在作者搜集、拼贴、混搭、编织而成的叙事中,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或许充满挑战,但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新语汇。 在当代文化批评的领域中,Lauren Elkin的《Art Monsters: Unruly Bodies in Feminist Art》(中文译为《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本书于2023年出版,由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发行,作者Elkin以她一贯的游走式叙事风格,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艺术中身体的“怪物”意象。Elkin从Jenny Offill的小说《Dept. of Speculation》中借用“art monster”的概念出发,将其扩展为对女性艺术家如何通过身体表达反抗和创造力的考察。她认为,传统上,艺术怪物往往被视为那些自私、狂野的男性天才,但对女性而言,这个标签却承载着双重含义:既是解放,又是污名。书中,Elkin不局限于单一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揭示身体如何成为战场——从隐藏的、畸形的,到过剩的、美丽的——这些元素挑战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范期待。 主要内容围绕“unruly bodies”(不羁的身体)展开,Elkin将焦点放在20世纪中叶至今的女性主义艺术实践上。她从个人经历切入,比如她在浴缸中阅读Virginia Woolf时产生的灵感闪现,联想到Woolf对女性性生活的想象,从而引出身体作为艺术语言的核心。Elkin讨论了Carolee Schneemann的标志性表演《Interior Scroll》(1975),艺术家从阴道中拉出一卷纸条并朗读,象征着女性声音的解放与身体的直接介入;Hannah Wilke的《S.O.S. Starification Object Series》,通过在身体上贴满口香糖制成的阴唇形状,玩弄美与丑的界限,质疑男性的凝视;Eva Hesse的抽象雕塑,将有机形式与工业材料融合,体现身体的脆弱与韧性;此外,还有Kara Walker的剪影作品,揭示种族与性别的交织压迫;Betye Saar的装置艺术,挑战文化挪用;以及Ana Mendieta的身体土地艺术,将女性形式与自然融合。Elkin还融入文学元素,如Kathy Acker的激进叙事和Audre Lorde的诗歌,强调感觉优先于理性的“身体语言”。全书不追求线性结构,而是像一场思想的漫游,连接历史事件(如Mary Richardson对Velázquez名画的破坏)和当代争议(如Dana Schutz的Emmett Till画作引发的文化挪用辩论),最终论证女性主义艺术的怪物性在于拒绝二元对立,坚持美与过剩的并存,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喜悦的表达方式。尽管如此,Elkin承认这种怪物并非万能解药,而是对父权制的一种持续反抗。 当我第一次拿起Lauren Elkin的《Art Monsters: Unruly Bodies in Feminist Art》时,那种熟悉的兴奋感涌上心头,就好像重新遇见一位老朋友,她总能在散步中发现隐藏的路径。Elkin的上一本书《Flâneuse》曾带我穿越城市街道,追随女性作家的足迹,而这部新作则像是一次更亲密的旅程,直入身体的幽暗角落。书名中的“Art Monsters”直译为“艺术怪物”,但在Elkin的笔下,它远不止于一个标签。它源于Jenny Offill的小说中对艺术家的刻画——那种不顾一切、吞噬生活的创造者——却被Elkin巧妙地转向女性语境。在一个视女性为母亲或情人的世界里,做一个艺术怪物意味着什么?Elkin的回答是:它意味着拥抱身体的混乱,拒绝被驯服的命运,让艺术成为一种狂野的宣言。 Elkin的叙事从一个私人时刻开始:她在浴缸里泡澡,阅读Virginia Woolf的日记 Woolf幻想写一本关于女性性生活的书,那种赤裸的、未经修饰的记录,让Elkin联想到身体如何成为艺术的起点。这不是巧合;Elkin将Woolf定位为一种精神向导,她的“三性人”概念(androgyny)在这里被重新诠释为怪物性的融合。身体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动态的战场,承载着历史创伤和社会规范。从19世纪的Fanny Burney的无麻醉乳房切除手术,到20世纪的女性主义浪潮,Elkin追溯了女性如何通过艺术重新夺回身体的叙事权。她不满足于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那些“unruly”——不羁、失控——的元素。比如,Carolee Schneemann的《Interior Scroll》表演:艺术家裸体站立,从阴道中缓缓拉出一卷纸条,上面写着一位女性评论家的文字,然后大声朗读。这不仅仅是挑衅;Elkin解读它为一种身体语言的发明,女性不再被动接受批评,而是从最私密的部位发声,将内在转化为外在的宣言。Schneemann成为书中的守护神,她的艺术体现了Elkin的核心论点:怪物性在于将身体的“matter out of place”(玛丽·道格拉斯借用的概念,意为 misplaced matter)转化为力量。 这种力量在Hannah Wilke的作品中达到了高潮。Wilke的《S.O.S. Starification Object Series》系列自拍中,她在脸上和身体上贴满用口香糖捏成的阴唇形状,摆出诱人的姿势。批评者曾指责她迎合男性凝视,但Elkin坚决反驳:这正是怪物性的精髓。Wilke的美不是陷阱,而是武器;她将美与过剩结合,挑战了女性主义内部的二元对立——要么纯洁,要么堕落。Elkin写道:“成为一个有性别的女性,就是被困在美与过剩之间;成为怪物,就是坚持两者兼有。”这句话让我停顿良久,因为它捕捉到了当代女性经验的本质:在社交媒体时代,身体图像泛滥,我们如何避免被简化?Elkin通过Wilke提醒我们,艺术可以是喜悦的,即使在反抗中。
iduuuu.com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

★2022年本屋大赏首奖作品 ★第166届直木赏入围作品 ★2022日本纪伊国屋选书第一名 ★日本全国书店店员票选第一名最想卖的书 ★第11届阿嘉莎.克莉丝蒂奖得奖作品:史上第一次全评审委员满分评选 失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没有人能代替任何人活下去-- 德苏战争愈来愈白热化的一九四二年,住在莫斯科近郊农村的少女谢拉菲玛原本过着平静的日子,有一天倏地戛然而止。 母亲叶卡捷琳娜和村民们惨死于突袭的德军手中,险些也死于德军枪下的谢拉菲玛幸得苏联红军女性士兵伊丽娜救下。…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
★2022年本屋大赏首奖作品 ★第166届直木赏入围作品 ★2022日本纪伊国屋选书第一名 ★日本全国书店店员票选第一名最想卖的书 ★第11届阿嘉莎.克莉丝蒂奖得奖作品:史上第一次全评审委员满分评选 失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没有人能代替任何人活下去-- 德苏战争愈来愈白热化的一九四二年,住在莫斯科近郊农村的少女谢拉菲玛原本过着平静的日子,有一天倏地戛然而止。 母亲叶卡捷琳娜和村民们惨死于突袭的德军手中,险些也死于德军枪下的谢拉菲玛幸得苏联红军女性士兵伊丽娜救下。 面对「妳要选择战斗?还是选择死亡?」的大哉问,谢拉菲玛决定进入由伊丽娜担任教官的训练学校,成为一流的狙击兵。为了向杀害母亲的德国狙击手和焚毁母亲遗体的伊丽娜报仇……谢拉菲玛日复一日与有着相同的遭遇、失去家人、选择战斗的女性狙击兵们一起训练,直到被派往史达林格勒攻防战的前线--德苏战争最关键的转捩战。 经历了许多人的死亡之后,谢拉菲玛「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 「倘若妳站在山丘上,请为我凝视远方。」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下载:
iduuuu.com
烽火家國與基因圖譜——《趙守偀回憶錄》中的歷史回望與生命求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口述歷史著作,記錄了傳主趙守偀(Rosalind C. C. Chang)不凡的一生。本書的核心是一部跨越世代、橫亙中西的家族史詩,其敘事軸線圍繞著兩代人的生命軌跡展開:第一代是她的父親,即民國初年主政湖南、倡導「聯省自治」的風雲人物趙恆惕;第二代則是她自己,一位從舊時代權貴家庭走出,最終在美國學術殿堂成為一名傑出遺傳學家的知識女性。…
烽火家國與基因圖譜——《趙守偀回憶錄》中的歷史回望與生命求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口述歷史著作,記錄了傳主趙守偀(Rosalind C. C. Chang)不凡的一生。本書的核心是一部跨越世代、橫亙中西的家族史詩,其敘事軸線圍繞著兩代人的生命軌跡展開:第一代是她的父親,即民國初年主政湖南、倡導「聯省自治」的風雲人物趙恆惕;第二代則是她自己,一位從舊時代權貴家庭走出,最終在美國學術殿堂成為一名傑出遺傳學家的知識女性。 書的上半部,趙守偀以女兒的獨特視角,回溯了父親趙恆惕的公眾與私人生活。她筆下的趙恆惕,並非歷史課本中那個臉譜化的「軍閥」形象,而是一位深受傳統儒家思想薰陶,同時又積極尋求現代國家治理方案的複雜人物。書中詳述了趙恆惕的早年經歷、參與辛亥革命的歷程,以及他在北洋政府時期主政湖南的政治實踐,特別是他推動「湖南省憲法」與「聯省自治」的理想與挫敗。透過家庭成員的親密觀察,讀者得以窺見一位歷史人物在政治舞台下的真實面貌——他作為丈夫與父親的溫情、他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在時代洪流中的政治抉擇與無奈。這部分內容不僅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個人見證與家族記憶,更為那段紛亂的軍閥時期增添了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 書的下半部則聚焦於趙守偀本人的生命歷程,這是一部個人奮鬥史,也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動盪時代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縮影。她的童年在優渥的大帥官邸中度過,但隨之而來的是父親的失勢、日本的侵略和國共內戰的顛沛流離。回憶錄生動地描繪了她在戰火中艱難求學的經歷,從上海到內地,最終考入聞名遐邇的西南聯合大學,在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學術聖地,她確立了投身科學的志向。 一九四七年,趙守偀遠赴美國留學,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她從一個對西方世界懵懂的東方女性,憑藉自身的勤奮與智慧,在男性主導的科學領域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一名在細胞遺傳學領域有所建樹的科學家。書中記錄了她在異國他鄉的求學、科研、婚姻與家庭生活,反映了第一代華人移民在融入美國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文化衝擊、身份認同的掙扎以及事業發展的挑戰。從「大帥千金」到獨立的科學家,趙守偀的身份轉變,不僅是個人的蛻變,也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從傳統角色向現代專業人士演進的宏大歷史趨勢。 總體而言,這部回憶錄以其真摯平實的筆觸,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與細膩的個人情感融為一體。它既是一部女兒為父親立傳的孝思之作,也是一部記錄個人穿越百年動盪、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史詩。書中不僅有對民國政壇風雲的獨家觀察,更有對戰爭苦難、求知道路、異國奮鬥與文化融合的深刻反思,為讀者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與個人命運的交織,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與溫度的獨特文本。在歷史的長河中,宏大敘事往往由英雄與梟雄的功業所主導,而個體的生命記憶則如同散落的珍珠,若無人悉心串拾,便易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正是這樣一部將散落的珍珠精心串聯,映照出整個時代光譜的珍貴作品。它不僅僅是一位九旬老人的個人回憶,更是一部以家庭為稜鏡,折射出中國從前現代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之痛,以及一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明衝擊中安身立命的動人史詩。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成功地編織了兩個看似遙遠的世界:一個是父親趙恆惕在民國初年政治風雲中的權力博弈與理想求索,另一個是女兒趙守偀在科學世界裡的嚴謹實證與人生開拓。這兩代人的傳奇,構成了一曲關於家國、時代與個人命運的雄渾交響。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透過趙守偀溫潤而克制的筆觸,為我們重新勾勒出一個立體、複雜的趙恆惕。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軍閥」一詞往往與專橫、武斷、唯利是圖的形象掛鉤。然而,在女兒的記憶裡,這位主政湖南多年的「大帥」卻是一位懷抱著濃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理想,並對聯邦主義政治模式有著深刻思考的實踐者。趙守偀沒有意圖去寫一部為父親翻案的辯護狀,而是以大量的家庭生活細節、親人間的對話以及父親的言傳身教,將一個歷史人物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讀到他對「聯省自治」的執著,這不僅是當時一種可行的政治方案,更蘊含著他對於權力制衡與地方自主的深刻信念。我們也讀到他在政治鬥爭失敗後,退隱山林的淡泊與堅守,展現了傳統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風骨。 這種來自家庭內部的視角,其力量不在於提供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秘聞,而在於它為那段充滿喧囂與暴力的軍閥混戰史,注入了一股清醒而溫和的人性暖流。當歷史教科書僅僅記下冰冷的權力更迭與戰爭勝負時,趙守倯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權力中心家庭的日常:父親如何在繁忙的軍政事務之餘關心子女的學業與品德,母親如何在動盪的時局中維持一個大家庭的安寧與尊嚴。這種微觀的敘事,恰恰是對宏大歷史最有效的補充與平衡。它讓我們明白,歷史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悲歡離合、理想與失落所構成的。透過趙守偀的眼睛,我們得以更公允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複雜性——那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秩序未立的混沌時期,無數像趙恆惕一樣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中國的未來。他們的嘗試或許失敗了,但其間的理想主義與掙扎,同樣是構成現代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說書的上半部是一場對父親時代的回望與致敬,那麼下半部則是趙守偀本人一場精彩的生命「突圍」。她的身份標籤極具戲劇性——「大帥千金」。這個標籤給了她優渥的童年和良好的早期教育,卻也在時代的劇變中成為沉重的負累。她的前半生,幾乎是被歷史的巨浪推著走:從權貴家庭的安逸,到抗日烽火中的顛沛流離;從西南聯大的艱苦求知,到告別故土遠赴重洋。這段經歷,是那一代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寫照。他們生於舊時代的尾聲,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最終在一個全新的國度落地生根。趙守偀的敘述平實而真誠,沒有過多的渲染與煽情,但字裡行間透出的堅韌與勇氣,卻足以震撼人心。 特別是她對西南聯大時期的回憶,更是為那段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歲月,增添了生動的個人註腳。在茅草屋頂的教室裡,在跑警報的間隙中,一代學子於物質的極度匱乏中,追求著精神與知識的極度豐盈。正是這段經歷,塑造了趙守偀獨立、堅毅的品格,也為她日後在科學領域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故事雄辯地證明,真正的「貴族」精神,從來不是由出身或財富定義的,而是源於在任何困境中都對知識、真理和人格尊嚴的執著追求。 當敘事的舞台轉移到美國,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更為深刻的內在蛻變。趙守偀的人生,從與父親的政治世界緊密相連,轉向了一個與之截然不同的領域——細胞遺傳學。這個轉變充滿了象徵意義。她的父親試圖在宏觀的社會結構層面,為國家設計一套有序的「憲政藍圖」,而她則在微觀的生命世界裡,探索著決定生命性狀的「基因圖譜」。父女兩人都在追求某種秩序與規律,只是途徑與領域不同。政治的理想國充滿了變數與人性的糾葛,最終歸於失敗和悵惘;而科學的王國則以其客觀、理性與普世的法則,給予了她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確定性世界。 在美國的奮鬥,是另一種形式的「突圍」。她不僅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更要作為一名女性,在二十世紀中葉由男性主導的西方科學界爭得一席之地。她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榮耀,也打破了多重的刻板印象。她不再僅僅是「趙恆惕的女兒」,而是一位獨立的、被學術界認可的科學家——Dr. Rosalind Chang。這個從父蔭下的「千金」到自我成就的「博士」的轉變,是本書最核心的敘事張力所在,它完美地詮釋了現代女性自我解放與價值實現的深刻主題。她的人生選擇,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國精英的轉向:當政治報國的道路充滿荊棘與幻滅時,科學與專業技術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安身立命與貢獻世界的方式。 通讀全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趙守偀從容、平和的敘事語調。無論是回憶童年的富貴榮華,還是講述戰爭的流離失所,抑或是描寫在異國他鄉的奮鬥,她的文字始終保持著一種科學家般的冷靜與客觀。這種克制的風格,反而賦予了回憶錄一種超越個人悲歡的歷史厚重感。她不是在控訴,也不是在炫耀,而是在為一段逝去的歲月,為一個遠去的家庭,也為自己不凡的一生,做一份詳盡、誠實的記錄。這種不帶怨懟的回望,讓讀者更能感受到其生命內在的強大韌性。她的一生,見證了政權的興衰、戰爭的殘酷、意識形態的對立,但最終,她選擇用知識與理性,構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固而豐盈的內心世界。 總而言之,《趙守偀回憶錄》是一部在個人記憶與宏大歷史之間取得了精妙平衡的傑作。它以兩代人的生命軌跡,串聯起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趙恆惕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段被誤讀的軍閥歲月,理解其間的複雜與多元;趙守偀的人生,則是一曲關於女性獨立、知識改變命運以及文化融合的讚歌。這本書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生命韌性的深刻禮讚。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動盪,個體依然可以憑藉自身的選擇與努力,跨越身份的藩籬,穿越歷史的迷霧,最終找到那片能夠讓靈魂安然棲居的應許之地,無論那片土地是在父親的政治版圖上,還是在自己的基因圖譜中。這是一部值得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對個人奮鬥故事、對生命本身的可能性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的生命長卷。
iduuu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