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驴发现自己在村里一下子丢掉了所有的工作,属于最先被“优化”的员工。‘’
September 23, 2025 at 8:10 PM
September 2, 2025 at 11:33 AM
美国农业也不完全是机械化 劳动密集型的领域也很多 但都是拉美裔在干…即使这么幸苦的劳作也只有5-10刀一个小时。白人大老爷们可不会干这么苦的活。

(我参观过我们本地一个农场的苹果加工车间 里面的工人清一色的是墨西哥人,墨西哥人在我们这总人口并不多)
September 1, 2025 at 4:02 PM
蜜蜂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与机械化设备和转基因种子同属提升产量的手段。全球蜂蜜产量自1990年代以来已翻倍增长,但蜂蜜本身利润不高,农民布置蜂箱的核心目的是“授粉服务”,即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据估算,动物授粉每年可为农业带来多达5770亿美元的增产收益,全球多达8%的农业产出依赖于此。在布基纳法索,蜜蜂授粉使芝麻重量提升三倍;在阿根廷,优质蜂箱使苹果更大更甜,利润提升70%;在加州,授粉后的杏仁单产高出20%。

来源:Bloomberg
June 29, 2025 at 8:26 AM
中国农机排放量上升或“阻碍”净零目标实现 | @giulianaviglione.bsky.social@anikanpatel.carbonbrief.org

自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的CO2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近6%。按照中国实现206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路径,若农业机械化程度按“预期趋势”继续提升,其相关排放在2050年可能占中国总排放量的21%。

点击阅读中文翻译: buff.ly/z7qFrmA
June 17, 2025 at 11:01 AM
经济学人:没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想要的工作并不在工厂,制造业创造就业的幻想可以醒醒了 caus.com/all-articles...

即便工业回归,过去的岗位也不会回来。
如今的制造业产出比以往更多,但所需人手更少——这与农业经历的转型如出一辙。曾在美国“福特式”黄金时代吸引人们蜂拥进入工厂的那种中产阶层岗位,几乎已消失殆尽。

经济学人的分析显示,如今最接近1970年代制造业岗位的工作,不是在当下已经自动化、资本密集型的工厂里,而是电工、机械师或警察。

这些职业为没有大学学位的人提供了不错的薪资。
经济学人:没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想要的工作并不在工厂,制造业创造就业的幻想可以醒醒了
经济学人的分析指出,美国被困于对工业的幻想之中。 “特朗普式”人物异口同声地表示:美国需要工厂。 特朗普描述说,工人们“痛苦地目睹外国领导人夺走我们的工作,外国骗子洗劫我们的工厂,外国拾荒者撕裂了我们曾经美好的美国梦”。 他的贸易顾问纳瓦罗表示,关税将“填满那些半空的工厂”。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则提出最夸张的说法:“数以百万计的人手拧螺丝来组装iPhone——这种事将要回到美国。” 多年来,政界人...
caus.com
June 11, 2025 at 12:14 AM
0年),盟军主导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佃农,佃农比例骤降至10%以下,地主制基本瓦解。

土地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战后日本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率显著提升,部分验证了河上关于地主制阻碍资本主义的观点。

学术意义
日本资本主义论争的焦点:
河上的地主-佃农分析是讲座派(Kōza-ha)半封建性论的核心,引发了与劳农派(Rōnō-ha)的激烈争论。

劳农派认为,地主-佃农关系已融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市场化的租赁收入,而非封建剥削。这种对立推动了对明治以来经济史的深入研究。

经济史研究的推动:
河上的分析促使学者系统研究地租改正、佃农运动和农村阶级分化。例如,《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讲座》详细探讨
April 23, 2025 at 2:23 PM
租,地主通过非市场手段(如借贷、水源控制)支配佃农。

他将自耕农的破产和佃农比例上升视为封建地主制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强化,而非资本主义化的结果。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农业生产力低下:高额地租榨取了佃农的剩余,限制了农业投资(如机械化、化肥使用),导致农业停滞。

农村市场狭窄:佃农的贫困削弱了国内消费能力,迫使日本资本主义依赖出口和国家补贴。

阶级结构固化:地主阶层与资本家结盟,维持了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阻碍了无产阶级的壮大。

革命潜力:
河上将佃农视为反封建斗争的主力,认为其抗租运动可与工人运动结合,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除地主制和天皇制。

他在《贫乏物语》中分析了地租压迫如何导致
April 23, 2025 at 2:20 PM
他将佃农视为潜在的革命力量,认为其反地主斗争可与工人运动结合,推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与天皇制的关联:
河上进一步认为,地主制通过天皇制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支持。天皇作为“神圣”象征,巩固了地主和资本家的联合统治,强化了半封建结构。

地主-佃农关系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影响
河上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佃农关系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影响:

阻碍农业现代化:
高额地租限制了佃农的投资能力,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例如,1900-1920年代,日本农业产量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投入,而非机械化。

地主多将地租收入用于消费或投机(如城市房地产),而非农业再投资,进一步延缓了农村经济转型。
April 23, 2025 at 1:45 PM
似中世纪欧洲的劳役地租。

地主阶层通过控制土地和地租,维持了对农村经济的支配地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农业资本积累不足:高额地租榨取了佃农的剩余劳动,限制了农业的资本投资(如机械化、灌溉改进),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

农村市场狭窄:佃农的贫困削弱了农村的购买力,限制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迫使日本资本主义依赖出口和国家扶持。

城乡割裂:农村的封建地主制与城市的工业资本主义形成断裂,阻碍了全国范围的资本主义整合。

社会矛盾的根源:
河上指出,地主-佃农关系是农村贫困和阶级斗争的根源。1920年代,佃农抗租运动(小作争议)频发,反映了地主制的压迫性。
April 23, 2025 at 1:00 PM
0本币被间接“征税”。

资源转移:这种隐性税收的收益通常被政府用于补贴进口工业品(如机械、原材料),或直接投入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

2. 政策背景与动机

&工业化优先:许多低收入国家在战后(如1950-1970年代)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ISI)战略,认为工业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为此,它们需要廉价进口资本品,而高估汇率降低了进口成本(以本币计),但牺牲了农业出口收益。

&外汇管制:通过高估汇率,政府可以控制外汇分配,优先满足工业需求(如进口设备),而非让农民自由兑换外币。

&财政收入:汇率高估的差额收益通常由政府或央行捕获,成为支持工业化的隐性资金来源。

3. 具体案例

&拉美
April 2, 2025 at 12:35 AM
,导致农业投资不足,生产率提升缓慢,甚至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您提到的供需动态也很关键。发达国家因人口增长放缓和饮食习惯稳定,食品需求增长有限,而技术进步(比如机械化、基因工程和精准农业)显著提高了供给侧的生产率。这种供需失衡确实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下降趋势。低效农户或无法适应技术变革的农户因无法竞争而被淘汰,这在经济学中常被称为“市场调整”或“创造性破坏”。

不过,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人口流失、农业集中化(大企业主导)以及环境压力(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生态问题)。发展中国家若想打破低生产率陷阱,可能需要在政策上平衡短期粮食价格控制与长期农业投资,而发达国家则需考虑如何在保
April 1, 2025 at 8:42 AM
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提高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

3.土地改革红利:通过《农业用地法》保障的小农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到1960年代,日本大米产量达到顶峰,甚至超过了国内需求。这种增产在《农业基本法》(1961年)提出的粮食安全目标下被视为成功,但也埋下了供过于求的隐患。

“减反政策”的引入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饮食西化(面包、肉类消费增加),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从1960年代的峰值逐渐下降,导致大米库存积压,财政负担加重。为应对这一问题,政府于1970年正式引入“减反政策”(全称“稻作生产调整政策”),其核心内容是:

减少种植面积:通过补贴鼓励农民将稻田转为种植其他作
April 1, 2025 at 3:42 AM
农地所有和耕作面积的上限(各地有所不同)。

租赁管理:鼓励土地租赁以提高利用效率,但需符合法律规定。

实际影响

《农业用地法》在执行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显著局限:

1.保护成果:成功防止了土地向少数人集中,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2.粮食安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用地的数量,支持了战后粮食生产的恢复。

3.规模化瓶颈:严格的土地交易和转用限制,使农地难以整合,导致日本农业以小块经营为主,机械化和现代化受阻。

4.与《农业基本法》冲突:后者追求生产率提升和规模经营,而《农业用地法》的保护性条款却限制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5.适应性不足:随着城市化和农业人口减少,部分农地闲置,但转
April 1, 2025 at 3:34 AM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其背景、目标和影响的简要分析。

背景
战后日本面临粮食短缺和经济重建的双重压力,农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人口减少,农工收入差距扩大,小规模农业难以适应现代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农业基本法》取代了战前以地主制为中心的农业政策,试图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目标

1.缩小收入差距: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农民收入接近工业劳动者水平。

2.粮食自给:确保大米等主粮的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专业化转型。

核心内容
生产率提升:鼓励技术进步、机械化以及适度规模经营
April 1, 2025 at 3:24 AM
构僵化。
与此同时,《农业用地法》旨在保护战后土地改革的成果,防止土地集中和非农化。这虽然保障了小农的土地所有权,却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可能性。小块土地难以实现机械化和高效生产,生产率提升受阻。而《农业基本法》设想的“生产率提高”需要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这与《农业用地法》的限制形成矛盾。

价格政策方面,政府通过“食品管理制度”对大米价格进行干预,但并未以市场化的米价为核心,而是倾向于维持高价以支持农民收入。这种做法短期内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却未能适应消费需求下降的现实,反而加剧了供需失衡。“减反政策”因此长期延续,农业生产重心被锁定在减少而非创新上,农业发展停滞近25年。

至于农工收入
April 1, 2025 at 3:16 AM
补充:谜底是“老牛”,妳猜对了吗?🤠让我来为妳解释吧!😊

①老牛是一种田间劳力!

②老牛≠人!

③“把老牛干过的事讲一遍”→在机械化农业普及之前,牛是主要的耕作动力来源。它们被用来犁地、耙田、播种和运输农具农产品→“挑起堆犁”!

④老牛和猫待一起很容易伤到猫猫!因为老牛肚子上没长眼睛,看不见脚边的小动物!

⑤牛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力量、老实、淳朴的象征意义,比如织女牛郎的故事中,为了报恩教牛郎偷走织女衣物的老黄牛!

——匿名投稿
March 19, 2025 at 7:58 AM
看这章的过程中想到广东人的梗,普通朋友关系带你去逛好吃的店和城里的餐厅,而真心朋友关系就会带你出城去农家乐真寻味。

就算在贵价超市,也无法得到农家原始滋味。资本主义贴标签包装自然,只是和传统工业耕作方式有一定区分,但远不可及自然的定义。
所以现在也开始呼吁购买小农产品,支持附近农业,吃应季食物。

我出来以后,感觉在家里习惯的饮食,竟成了奢侈,即使有机产品也没有可比拟的风味,看完后我懂了。

点社经济和城市的建设,真的就是不断吸血土地和扩大范围堆造出来的。把化石能源搬到地上,摧毁生态,机械化一切生命,短视。由小见大,残缺的点染真的只朝着加速自杀的方向狂奔,并且以此为乐,因为本性如此
February 25, 2025 at 11:22 PM
📢 [AI摘要] 拉斯维加斯科技展上,可持续性成焦点。多家公司展示环保创新,包括自动驾驶农用机械和精准农业技术。农场主采用人工智能,优化农作物生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劳动力短缺。自动拖拉机可精准喷洒农药,AI能识别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这些技术旨在提高产量,改善环境,并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
👉40+您感兴趣的媒体
Farming tech is on display at CES as companies showcase their green innovations and initiatives
apnews.com
January 9, 2025 at 2:37 PM
过去70-80年时间里,萨省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了3/4,主要是因为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打理同样面积的土地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资源.
一个直观的见证就是遍布着大量被遗弃的农院和房屋,甚至教堂.如今仍倔强孤独的屹立在寒风暴雪中,不知道是执着的等待主人的归来,信徒来敬拜,还是仅仅为了非要向后人诉说这里曾经的历史.
November 25, 2024 at 3:39 AM
日经:随着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滨海地区,习近平与普京的蜜月面临风险

caus.com/all-articles...

最近,成群结队的中国农民开始在该地区寻找耕地,从事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收获大豆和其他农作物出口到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激增,这随之出现了这一趋势。

在习近平时代,越境现象更多了。尽管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是俄罗斯人,但中国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季节性工人,而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推动者。

起初,当地政府还能接受这些移民,他们的到来就像一剂灵丹妙药,解决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然而现在,俄罗斯人危机感正在形成: 中国人控制了农业用地。
日经:随着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滨海地区,习近平与普京的蜜月面临风险
日经刊发了前中国分社社长Katsuji Nakazawa的文章,认为在中俄关系中,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的滨海地区会是一个风险。 习近平和普京的蜜月仍在继续。 在普京于上周末获得第五个任期后,中国国家主席迅速向俄罗斯总统发来贺电,以示祝贺。 但在未来几年,两国领导人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变得坎坷。结合历史教训,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接壤地区发生的动态变化,暗示了俄罗斯可能遭遇的潜在陷阱。 一位来自与中俄接壤...
caus.com
March 21, 2024 at 1:4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