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tosia
arctosia.com
Arctosia
@arctosia.com
Formerly Arctosia @ Twitter.

📍Hawke's Bay, New Zealand
辩论的意义 - Bear's Blog Chinese
辩论的意义
新西兰,可能所有英系议会中都有这句古话,“议会质询中,不要问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政治nerd 都知道议会辩论的目的并不是“真理越辩越明”。在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之前,辩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对方明确表明他的观点和立场 —— "put it on record"。当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时 ,才可以拿出记录宣布自己胜利。 当然在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之后,辩论的表演性质就为明显了。新西兰的政党账号常常发议会辩论中的片段,通常包含一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金句”,但永远无法,也不会给出整件事情的上下文。 所以我也对选举辩论越来越不感兴趣,两个人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和口号不知有何意义,也不会告诉我任何我不知道的事。当然偶尔也会有无意的即兴发挥off script,可以让人一窥政客面具背后那个真人是怎么样的,但着实没必要浪费时间等一个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真正的辩论不应该是追求“赢”,压倒对方,而是以基于理性和事实对话探寻真理,承认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且随时准备修正立场。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有勇气承认自己错了 —— 而不是带着预设观点,或者政治目的参加诡辩。 而上次看到真正的辩论是什么时候?至少我是想不起来 …… 非要说一个的话,能想到的上一次还是读哲学文章的时候。 说起这个是因为美帝“温和右翼”被杀的事情。武德充沛的美帝内政,实在是轮不到我来评价,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突然发现有多少人把这种网红称作“温和”或者“推崇辩论的理性人” ,似乎完全不知道一个youtube 视频背后的台词,剪切,人员安排等等方面下了多大功夫。毕竟只要能"own the libs",诡辩术什么的并不重要。而现在喊着"prove me wrong"的各种通过挑动对立获得流量和政治资本的网红们,有多少是内心真的随时准备承认自己错了? 当然,毕竟现在美帝元首本身就是最大的网红,网红治国体系下,当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网红。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政治文化和观念的理解完全来自于社交媒体,最后也就只能和网红一道娱乐至死了(no pun intended)。
www.arctosia.com
September 11, 2025 at 8:19 PM
入手两个无任何经验的毕业生,工资起价轻松超过技术移民的标准线。申请者里有不少能拿到职位就上岸的留学生,但是老板不想要 —— 是人都知道上岸之后就会跑路。最后选择的都是和本地区有家庭联系的人。

我问当时干嘛雇我,我和这里也没半点关系。 “你不一样,你是本地人”。
September 11, 2025 at 7:09 PM
为自己坚信的理念而死,不管我同不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不说祝福吧,至少我觉得没什么可以幸灾乐祸的。

什么你说他并没有什么理念,只是吸引眼球,最大程度挑动对立的网红?那更没必要让在下面的他继续开心。

毕竟第二修正案的“必要代价”那么多,为什么就他特殊。
September 11, 2025 at 4:58 AM
早起一回
September 7, 2025 at 5:22 PM
本地地方选举有个“独立”候选人在facebook 里设了一个投票问最关心的议题,忘了关掉自选项,结果有人加了一条 —— 行动党的人假装自己是独立参选人,摧毁我们的社区,获得了最多投票。

还有有一个人被迫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广告牌背景是黄色 —— 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已。
September 4, 2025 at 7:43 PM
Trump makes Oval Office announcement as Congress returns after recess edition.cnn.com/politics/liv...

看样子,美帝的氚党还得加油。
Live updates: Trump makes Oval Office announcement as Congress returns after recess | CNN Politic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just announced that US Space Command Headquarters will move to Huntsville, Alabama. Follow for live updates.
edition.cnn.com
September 2, 2025 at 7:56 PM
If the political knives come out pre-election, who would be first to go? newsroom.co.nz/2025/09/03/i...

个人依然维持Luxon 活不过下次选举的预测。大老远就能看出来这人是个水货。
If the political knives come out pre-election, who would be first to go?
Comment: In 2023, the electorate overwhelmingly rejected Labour but new data indicates leader Chris Hipkins himself didn't sink the party.
newsroom.co.nz
September 2, 2025 at 7:49 PM
工作内部的 health & safety bulletin 一直有个表格,列出上个季度发生的各种意外。除了典型的搬砖时伤了腰之类的,还有各种电视里的情节,踩到香蕉皮滑倒;室外聊天,想靠在背后车上,没注意到车已经开走了;或者脑袋短路,倒热水时用手去试水温。

大概娱乐效果太强,HR把这部分内容取消了。
September 2, 2025 at 7:41 PM
对岸澳洲那个首付5%即可买房的新闻,如果澳洲人觉得没问题也就算了。从这边跑过去的就不觉得此景非常熟悉嘛。当然还是一模一样的理由 —— 供需失衡、土地和建筑成本、刚需什么时候买都不亏、长期肯定涨、政府不会允许房价跌之类的。

人类确实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August 31, 2025 at 11:12 PM
想了想祈翠的美帝对应版应该怎么表示,“忙”这个字看着挺合适。
August 30, 2025 at 8:16 AM
Reposted by Arctosia
重庆勇士在离开前,在现场留下一封信,在信中,他希望看信的警察不要连累无辜的人,不要助纣为虐。从他的公开信可以得知,他最晚于今年8月16日住进了重庆大学城嘛嘛酒店,安放了装置并留下信件。

另外,他之前在微信朋友圈就发表过反共言论。

公开信内容:

“朋友你好!
我不知道你是谁,暂且称呼你一声朋友,也许此时你已经把我当成你的敌人了,首先声明,我不属于任何组织,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也是无可奈何,谁愿意颠沛流离有好日子不过呢?请不要为难无关人员,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请尽量不要助纣为虐。也许你现在是受益者,我相信大多数人往上三代甚至是一代,没有不受到共产党的迫害,
August 29, 2025 at 10:37 PM
新西兰超市问题的症结 - Bear's Blog Chinese
新西兰超市问题的症结
岛国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吸引新超市入市的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简单来说就是meh,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毕竟要是经济专家党只会用锤子(fast track consent),那看哪个问题都像是钉子,已经成了自己政治品牌的一部分,有没有实际用途反倒是其次的,让乡民看着开心就行了。 当然只是反对就没有积极意义了,说下个人看法 —— 除了解放供应商之类的一系列上游问题, 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和岛国其他所有问题一样,不外乎就是炒房经济的后遗症体现。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costco 的development manger,现在要开新超市,交给你一个任务,找到一块合适开发的土地。Costco 需要大约2.5 公顷的土地(露天停车的话需要的面积更大),交通不说便利,至少不能太偏远,靠近主要交通要道。打开自己小区的地图,假设自己在玩cities skylines,你会选哪里?我猜的话不外乎就以下几个选项: 推倒一片居民区。假设一个street block 2.5 公顷,按平均600平米一个房子的话,就是41栋独立住宅。按照奥克兰的百万地产均价,什么事都还没开始干,$41m 就已经付出去了,还不说居民知道收购目的之后,必然会坐地起价,或者拆迁费用。超市里每件商品怕是都得多个几毛钱才能收回成本。 去已建成的商业区或者工业区铲光一片土地,也是一个选项。可能比居民区会便宜一点,但对当地的就业却是严重打击 —— 毕竟摧毁就业机会,也就是减少你超市的潜在客户。 另一个选项是在已有的shopping mall 里租块场地。场地条件是否合适不说,地主愿意租给谁,不租给谁,这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就更别说新西兰两大连锁超市在囤地,互相排挤对方这方面还有多少小动作。 或者找到了一片空地? 在奥克兰已建成区域内几乎不可能,除非把公园之类的土地拿出来,政治阻力更大。 所以完全可以理解costco 的选址必然只可能是新开发区域,奥克兰的Westgate 或者基督城的Rolleston,对大部分居民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这就是问题所在,经济专家党天天喊fast track,可没地的话fast track 个什么。 更不用说两大超市之间互相囤地的暗战,哪怕在Hawke’s Bay 这样的小地方都能亲眼看到。Napier 著名的那两家相邻Woolworths 其中一家是以前的Foodtown ,合并了之后,为了避免竞争对手进入,必然要维持两个超市一起开。Havelock North 的New World 最近刚搬家,但旧址宁愿空着也不能卖。 除了暴力拆分已有垄断之外,这实在是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奥克兰政府在搞提高居住密度规划时,完全可以把部分土地改作商业区,但这毕竟不是天朝,政府不能为私营企业征地,新超市还是得面对土地成本,以及和众多屋主谈判的风险。现有连锁只要高价买走一块土地,整个开发也就黄了。 个人看法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压根就不是新超市。乡民们大概都忘了,那种big box 超市流行之前,人们是如何采购的,去蔬果店,屠宰店,杂货店都转一圈,效果不也是一样的。作为主要农业产区的Hawke’s Bay,这种模式依然可行。 岛国乡民在网上看到对面澳洲的十分便宜物价,准备润澳时,不一定意识到了照片里的价格通常都不是那几大连锁超市,而是各种各样的小店或者折扣店。看了下自己的每周采购支出,现在超市和其他店铺间的支出比例大约是各自一半。如果价格类似,我必然倾向本地店铺,更别说价格通常还更便宜,而且供应链短,蔬果质量更好。市面上还流通着各种各样的农场或者罐头厂次品,更加便宜。 这种模式的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都更低,自己去的几家greengrocer大多都是农场主自己家庭经营,也不需要花大价钱新建一个专门的建筑。 但面对土地价格压力,哪怕这种小地方,greengrocer 的前途依然暗淡。最近的一条新闻是街上的蔬果店被买走改建KFC,之前还有一家靠近居民区的农场要求政府规划中把土地改为居民区,随时准备关门。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手上土地或者店面比种地更赚钱,那正常人都不可能去辛苦种地。供应商减少,价格自然上升。奥克兰人在吵中密度住宅多么多么差的时候,又是否想过现在的蔬菜价格,又有多少是因为摧毁奥克兰粮仓Howick + Pukekohe 造成的呢? 如果不提高居民区密度,平摊土地价格,以及增加同样地理范围内的潜在客户群,在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开设蔬果店更无利可图。比如说现在有多少华人超市已经比大连锁更贵了。 这就和岛国众多问题一样,利益全是炒房客拿走了,成本全社会负担。而在没有到达大众无法忍受的程度之前,不会真的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www.arctosia.com
August 29, 2025 at 9:23 PM
村里一家蔬菜店和旁边的健身房要拆掉,改建KFC。住在旁边的邻居表示
August 27, 2025 at 7:43 AM
Ardern ... describing the government's goal as "sustained moderation". www.rnz.co.nz/news/politic...

Christopher Luxon says he wants to see "modest" and "consistent" house prices increases. www.rnz.co.nz/news/politic...

政治体制一旦被既得利益群体绑架,政府左右什么的并不重要,纯粹政治演戏而已。
Christopher Luxon wants to see house prices rise
But the Prime Minister says "we don't want our whole economic growth be driven by speculative house price inflation".
www.rnz.co.nz
August 26, 2025 at 12:47 AM
下个月全国可见日偏食
August 25, 2025 at 3:18 AM
如果欧美目标是为了避免“世界大战”,那所谓的安全保障有何意义嘛。两年后俄罗斯继续挑起事端,你还是得面对同样的“避免世界大战”的问题。

战间期确实是要结束了。
August 18, 2025 at 8:09 PM
奥克兰房价的下一个重大挑战 - Bear's Blog Chinese
奥克兰房价的下一个重大挑战
REINZ 的房价指数中有一栏是五年年化回报率。除非发生什么没有人可以预料到的奇迹,奥克兰房产的回报率即将在今年年底变为负数。7月份的数字中,距离负数最近的地区是奥克兰中区,现在的年化增长率只剩0.3%。 当然这不是因为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因为时间实在是过得有点快,五年前的今天正是疫情时过山车的起点。五年前爬上去的速度有多快,五年后的年化收益的跌幅也会是同样的速度。这个跌幅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开始迅速上升,假设价格保持平稳的话,明年年底的五年回报率达到 -4.5% 左右。 这本是没什么意义的数字游戏,但考虑到岛国炒房客的数学能力普遍 …… 不高,这完全可能成为又一打击信心的统计数据。 就个人看法而言,这不是开玩笑。记得以前看到传说中数学很好的天朝人的讨论房价,一个人认真在说年化收益率6.5%,引起了一堆人疑惑 —— 怎么这么低,不是说好的价格十年翻倍嘛。印象更深刻的是,三年前的房价已经从山顶滑到半山腰了,岛国大众媒体依然在报道房价上涨。 由于数字实在是不好看,炒房业近一两年来开始更注重宣传长期回报率。而接下来该如何改口 …… 我相信一定会有解决方案的。
www.arctosia.com
August 14, 2025 at 7:53 PM
岛国版教材审查 - Bear's Blog Chinese
岛国版教材审查
最近新闻中,传说中国家党内最进步的部长,未来的总理下令从儿童识字图书ready to read 系列中取缔除了人名之外的毛利语。不管是不是被迫的,这层面具大概也是不用再维护了。 不过先说点其他的。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帖子,新西兰各个地区名字的来源语言。看评论似乎并不是很多人意识到新西兰地名和印度的联系。 新西兰的殖民时期正好和“jewel in the crown” 印度被统治的时间重叠。作为时代印记,很多地名持续到了今天,比如说奥克兰人把自己城市外的神秘地界雅称为“孟买山南”,惠灵顿有两个主要城区和街道直接就是印度名。在Hawke's Bay这边,主要城镇都是以当时的印度殖民地官员命名,城镇内也不少类似 Hyderabad, Meeanee, Lucknow 之类的路名。 细究下去的话,这些地名大多都不是直接用印度借来的。通常都是通过某艘船名,当地农场主的出生地,或者官员任职过的地方,绕了一层关系之后出现在地图上。 不过真正想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提到Coromandel,或者奥克兰的广播里说Khyber Pass Road 现在的交通如何时,正常人都不会觉得有半点异样,或者觉得这些称谓和纯洁的岛国格格不入。这是因为时间够久,这些词语已经彻底融入本地语境了,本质上就是新西兰英语词汇。 同样的,在说到毛利语词汇时,真的会有乡民说到“kiwi”之类的词时,会觉得是在英语中掺杂毛利语嘛 —— 这本来就是新西兰英语中的词汇。 家里的小型人类最近也在跟着学校学习这套书籍。虽然还是低龄入门版,没见着毛利语词汇,但每天的家庭词汇都是我负责读书,所以也好奇,提前超纲一下,看看里面都有什么词。这套书在网上可以免费下载,所以找到并不难。 结论就是和上文一样,那些词本来就是新西兰英语词汇。如果是纯粹的外国人,不知道这些词汇可以理解,但本地人在谈到毛利部落集会的那个地方时,如果非要维护英语“纯洁性”,不能说Marae, 而把这个地方喊成 "Maori Meeting House" 不仅感觉挺傻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样了。或者就像下图里一样,跳舞时甩的那个球不能叫poi, 大概只能叫dancing ball? 而说毛利语版本的不含英语,所以要对等,那就完全是纯粹扯淡了。毛利语中的英语借词何其多,随便翻了一本都能看到。不过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 毛利语作为母语的人口会认为他们在说英语嘛?当然也不会。 教育专业的问题留给专家。不过就个人经验来说,我并没有发现家里的小型人类会混淆英语,中文拼音以及毛利语的发音规则。而一句话中混杂不同语言的词汇,这是学习语言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 这也正是语言吸收外来词汇的自然表现。但哪怕不用特地强调,问他一个词属于哪个语言,似乎也从来没有答错过。 作为天朝人,对“维护语言纯洁性”这种行为并不陌生。我个人是不喜欢用R 开头那个词,但这看上去确实像岛国现政府讨好某群体的行为。明面上的要求是不能使用毛利语,但就像之前例子,Marae 不能叫Marae 的话,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大概是识字读物就不要涉及原住民文化了,简单省事。
www.arctosia.com
August 14, 2025 at 1:32 AM
又一条"red tape" - Bear's Blog Chinese
又一条”red tape”
岛国的房产专家大概都知道building code 中这么一项规定 —— 如果一个建筑的高度小于建筑和最近边界的距离,哪怕是通常豁免的小型建筑也需要申请建筑许可building consent 。这条规定最近被Seymour 宣布为“red tape”。小型的garden shed 可以沿着边界修了。 不是建筑行业的人,但我知道这条规定的来源是为了火灾或者建筑倒塌时避免波及邻居。但具体有什么研究数据支撑这个结论,又是是从什么开始的,确实让人好奇。网上搜索了一下似乎并没有明确的reference,只知道1991年的Building Act 就有类似规定。这看上去更像是过去的经验总结。 不过我觉得更值得说的是,不管是否把这个要求看作red tape,很多人的后院都是有“违建”的。乡民们garden shed 大概率都是建在某个角落,顶着或者靠近边界围栏。从技术上来说,这并不合规,但似乎很少听到谁真的专门为那几百块钱的shed 去申请建筑许可。传说中没事找事干,处处跟人们作对的官僚机构似乎也并没有翻墙到每个人的后院,强拆掉“违建”。现实是只要邻居没投诉,也没对邻居造成任何风险,地方政府并没有精力,也懒得管这种事。 岛国MAGA 口中的”red tape” 不乏这种例子。前段时间大张旗鼓宣传的将理发店从官僚机构中解放出来,看上去也是如此 —— 半个世纪前的规定现在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没见谁因为理发店里不能放零食,喝酒,或者带狗进去而导致生意进行不下去了。虽然不是熟悉的行业,但现实中大概率也是那种不告不理,风险极低的政府规章。 这种规章直接取消了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意识到一点—— 议会以及内阁讨论问题的时间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每年的会议时长就那么多,这些问题是真的火烧眉毛需要立刻解决呢,还是Seymour 实在是找不到传说中残害百姓的red tape了,只能翻出这种例子。 我是确实好奇对garden shed 的规定是怎么来的,毕竟谁会反对删除过时和冗余法律文件?但新闻稿和政策页面中完全没有提及政府对放宽规定带来的风险做了什么研究,收益是否大于风险。 不过作为个人生活经验来说,shed 里面大概率都有一罐汽油,也许还有电动的打边机之类的,个个都是潜在的火灾风险来源。至于奥克兰的华人乡民们有多少有意建了一个大shed 里面搞个煤气罐炒菜,或者直接出租,这个更是不用说了。 要是哪天邻居一把火烧过来,到时候会是谁的责任呢?随手一搜便知这并不是完全没有发生过。
www.arctosia.com
August 11, 2025 at 9:03 AM
近况更新 - 以及感谢当年的国家党?- Bear's Blog Chinese
近况更新 – 以及感谢当年的国家党?
自从家里人裁员的风声开始也差不多三个月了。原本预期找到下一个工作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竟市场不好,又是小地方。不过就实践经验来说,市场现状似乎是好于预期 —— 总共5个面试,成功拿到其中两个。原本计划是休息一段时间,最后也没成,两份工作几乎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选择的是某跨国企业在本地的分部 —— 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像 Hawke’s Bay 这样的小地方还有这种工作。搜索了一下,几年前在本地开设新办公室时,公司明确表示这完全是得益于政府对光纤网络的投资,使得公司可以将部分职位转移出奥克兰。 岛国的Fibre network 曾经我读书时的毕业论文主题,所以对话题非常熟悉。结果没想到又以这种方式联系上了。 当年面对同样的基建选择时,塔斯曼海峡两边做出了十分不同的选择。这边是政府投资,主导村村通光纤。虽然小型城镇可能只会把线路牵到学校和诊所,但也能涵盖路线途经的居民。而在同一时间,对面澳洲最懂经济的总理公开表示,政府为什么要出钱资助家庭娱乐系统。 十几年后的润澳大潮中,宽带大概是少数几个人们普遍承认新西兰比澳洲更有优势的基建。现经济专家党政府的各种“省钱”项目,又有多少远程医疗和教育项目依赖十多年前做出的基建决定。 不过公共支出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此,能够让人看到效果的时间几乎必然会超过一个选举周期。在岛国的光纤到户计划中,虽然从规划到开始中间有过选举和政府更迭,但后来的国家党政府基本延续了同样的建设计划,使得作为乡民的我可以在今天受益。 而现在的政治环境,着实让人没有同样的信心,岛国现政府取消的项目,有多少纯粹是因为“那是工党干的” —— 从整合地方政府三水服务,到南北岛的海峡轮渡,个个都是现在“省钱“,但很大可能会让十年后的纳税人成倍付出更多代价的决定。 在政策连续性这方面,工党确实要好很多 —— 几星期前去了趟奥克兰参加行业年会,工党负责行业事务的议员表示虽然我们依然不赞成现政府的决定,但行业需要政策连续性,我们不再坚持执政后回退立法重新开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善。 当然岛国现在的问题时,如果大家的计划都是润澳,十年后的纳税人要付多少钱,确实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现在尽可能捞更多然后跑路就行?
www.arctosia.com
August 10, 2025 at 9:05 AM
飞行时间 - 50分; 从机场到CBD - 45分。
July 30, 2025 at 9:18 PM
新闻里看到另一个岛国特色的“为纳税人省钱”案例,省了1000万,差点损失2000万

www.rnz.co.nz/news/nationa...
July 21, 2025 at 10:13 PM
“房价必须和经济脱钩” - Bear's Blog Chinese
“房价必须和经济脱钩”
从来没有意料到任何一个新西兰红蓝两队的政客,可以公开说出这样的话: “We've got to decouple the idea that the economy is linked to house price growth. It's not.” “Destroying the idea that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should just be based on house price growth is a fundamental formula this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embed into the New Zealand psyche and also into the arteries of the economy.” 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根源,但由于利益关系太深,从Key 到 Ardern,也就只敢说控制房价上涨幅度而已,完全没有意料到一个国家党籍部长敢公开宣布房价和经济脱钩—— 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是奥克兰的炒房客知道这个发言吗,毕竟他们都知道这个国家除了炒房就没别的事干了,必须且只能炒房。 不过认真说,虽然这些话我是完全同意,但是说和做是两回事。而我是实在看不出,现在政府的各种政策有哪一点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如果要cynical 一点,这更像是先看到现状,然后修改自己口中的目标,使其符合这个现状。更何况所有决策都需要内阁决定,一个人的观点完全可以被这个过程否定。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把这当作真心话或是政客的现实需要来看,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现政府对未来房价上涨没有任何信心。大概是下次中介说“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www.arctosia.com
July 16, 2025 at 1:56 AM
奥克兰的政治倾向 - Bear's Blog Chinese
奥克兰的政治倾向
一系列挺有意思的民调 —— 奥克兰人对现政府,包括Luxon的态度远好于全国其他地方,支持率的差别甚至有20%。 新西兰的“左右”正在重新站队,这个倾向至少两三届选举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从上届国家党政府开始,除了2020年的特殊情况,红队就从来没有真正赢过奥克兰。在此之前,蓝队的总理在乡村地区更不受欢迎,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今天的农场主们当然还会继续给蓝队或者黄队投票,但作为乡民之一,个人看法是这完全是不考虑其实际政策,纯粹惯性使然而已。 至于为什么,大概大家都不太好意思把移民这个词说出来。当然作为其中一份子,我说几句个人看法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移民并没有足够的动机关心新西兰的未来,或者把这个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怪罪移民群体,完全是现有政策组合的结果。永久居留没有时限,而且随时可以去澳大利亚。本地人都知道跑路,而对本来就有海外联系的移民来说,潜在的后路实在是太多了。 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被说烂的问题,过去三十年来,岛国的经济增长来源无非就是进口更多资金和吃饭的嘴巴,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炒房,无论左右政策都超不过这个范围。这个惯性如此之强,在奥克兰路上随便捉个炒房客,大致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不炒房这个国家还能干嘛? 如果拿到身份,或者捞一笔就跑是每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项,那对公共医疗以及教育的投资,这些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政策选项真的重要吗?相反地,政府服务私有化,减税,尽可能地在跑路前多捞,则必然是需要支持的政策。如果有足够多人持类似看法,政客自然也会满足他们的需求。政策的恶性自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岛国左右都说要学习和追赶澳大利亚,但是有几个政策是绝对不可以学的 ——Fair Pay / Modern Awards 算是一个,怎么可以搞社会主义威胁雇主的自由呢。另一个就是不可以学澳洲的人口政策 —— 人口规划不仅是社会主义, 而且是只有共产党才会做的事。 永久居民的选举权问题也是一个偶尔被提及,但通常迅速被掩埋的问题。2023年的独立报告推荐如果一个人在海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则需要在本国居住三年,也就是一个选举周期后,才能获得投票权。个人觉得是非常合理的限制,避免政客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进口选民,但就和上两个政策一样,早就没影了。
www.arctosia.com
July 16, 2025 at 1:26 AM
工会上一个员工发言 :我不要雇主提供医疗保险。政府现在正在暗地私营化医疗服务,我们争取保险不就是正中了套。

比较喜欢工会这点,真的是collective
July 10, 2025 at 9:5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