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慶
hc1020.bsky.social
象山慶
@hc1020.bsky.social
愛好"歷史,文學,宗教,景物,運動,電影"......的全職作家,樂於與人交流,但只懂中國文字
聽人的故事 或長或短,永無完結篇;
對佛的禮讚 有詳有略,但隨時可續寫
(象山慶25.11.13)blog.udn.com/6ccc7…
阿彌陀佛,您的名號 在耳邊響起,
我靈魂的花朵, 就再次盛開!
無量劫來,娑婆與淨土,分別書寫了我們的歷史
您始終關愛的陪著我 流轉了無窮光年的迷夢,
我卻渾然不知--辜負了,錯過了。
幸而,您念念不捨的光明,穿透我無明的業障,
在緊要關頭,從淪墮的邊緣 喚醒我的信心 歸命。
而今而後,餘生續寫的每一筆,都是您的名號;
只須一眼,就可確定 無量壽無量光之處,
是我的終點、歸宿, 奔向您的世界!
故事盡頭,在您的國土, 有我的蓮(花身)影。
November 14, 2025 at 2:42 AM
昔日學生來函(象山慶25.11.8)

blog.udn.com/6ccc7d15/183...

這次聽您的音頻,說其他宗派是「念法」,不似淨土之「念佛」,直接以「信願」與「佛」感應道交!今後,我將更努力, 消化您分享的智慧,在淨土門實修實證,朝向「無樣為樣,名號總持」!阿伽陀藥消我業障!未來更將以「念佛」為主!聽了「教師節」與「重陽節」的錄音檔,覺得這兩節日的意義更非凡!謝謝您教我重新認識「本師」釋迦牟尼佛及慈父阿彌陀佛,您這樣的解說,很有畫面:一佛(釋尊)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一佛(彌陀)招引我們到祂的身邊。謝謝您「在」!我會反覆學習,增強「信」根!
blog.udn.com
November 8, 2025 at 2:38 AM
《略論安樂淨土義》.1--三輩往生(象山慶25.10.13) blog.udn.com/6ccc7d15/184...

曇鸞師的淨土著作中,《略論安樂淨土義》的真偽,略有爭議[1],且不涉入考證之問題,僅就其內容而論。

有人說,《略論》對淨土莊嚴的述,提綱挈領,帶出《無量壽經》所述之狀況,也提及邊地「胎生」與蓮花「化生」,全文結構是「六番問答」:1、淨土是「三界」攝?2、有多少莊嚴?3、往生輩品有幾類?4、何為邊地胎生?6、十念相續可往生?[2]本文就第3、4、5三個問答,探討「不了佛智」與「邊地胎生」之問題。
blog.udn.com
November 6, 2025 at 9:16 AM
末法與老化(象山慶25.11.2) blog.udn.com/6ccc7d15/art...
     時代越深入末法,五濁共業之病越多越重,要靠個人修身養心,止惡行善,才能減免禍患,也淨化一分共業。諸佛是大醫王,也是免疫力。已作攝取(有病治療),未做抑止(無病預防)。病是逆增上緣,提醒我們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不戀娑婆,預作出離。

  年紀越老,朋友越少,孤獨是本分,寂寞就念佛,我不再奢求他人--大家都「很忙」。我很喜歡一句廣告詞:「再忙,也要陪您喝杯咖啡(或,一起念幾句佛號)。」我很少對朋友說「我很忙」。我不是什麼重要人物,也沒什麼偉大事業,除了日常的念佛之外,也樂於與朋友談心論法。
blog.udn.com
November 2, 2025 at 2:41 AM
時代越深入末法,五濁共業之病越多越重,要靠個人修身養心,止惡行善,才能減免禍患,也淨化一分共業。(象山慶25.10.25) blog.udn.com/6ccc7d15/art...
諸佛是大醫王,也是免疫力。已作攝取(有病治療),未做抑止(無病預防)。治身不求無病,病是逆增上緣,提醒我們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不戀娑婆,預作出離。環境,人群,一切有為法,都可能生病。有病看醫生,符合世間因果,帶著佛號與更多人結緣。身心之病為別業,環境之病乃共業。別與共交纏互動,所以自修其身(忠)可以治國平天下(恕),自淨其心有助於化他淨國土。
October 25, 2025 at 12:49 PM
兩隻蝸牛吃一張紙,哇,好吃嗎?或是不得已?有如蠶子啃桑葉。
(象山慶25.10.23)
照片傳出之後,有人這樣回應:
將藥單化為柔葉,兩隻蛞蝓相依而食,
在舌尖中溫柔地擦拭著世界的傷。
那一刻,病與癒、痛與愛,
都融化在夜色的呼吸裡。
blog.udn.com/6ccc7d15/183...
真是太柔美貼切了。
October 25, 2025 at 12:35 PM
淨土門之三法忍 (象山慶25.10.12) blog.udn.com/6ccc7d15/183...

大乘經中有二忍(生忍/法忍、世間忍/出世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三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及四忍、六忍、十忍……的提法[1]。
blog.udn.com
October 24, 2025 at 7:56 AM
‘’網上咖啡屋‘’是個好涼亭,歡迎大家 路過,暫歇,坐下來,隨意瀏覽或閒聊,或在"留言板"上打個印,塗個鴉,留個影,題個字 .........(象山慶25.10.15)
常來坐坐,聊聊(開機線上),不喝咖啡,就送一杯開水,加幾片餅乾或堅果(AI影像),或再一兩句好話。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談,或發呆........。就這樣相伴一個悠閒的午後。
世間難得也珍貴的是"陪伴",一輩子或需要時,就在身旁,不離不棄。
網上咖啡屋,可以是虛擬而可感的場所。
若要喝真的(實體)咖啡,可來這裡參觀,選購 www.facebook.com/yang.mei.jun...
Redirecting...
www.facebook.com
October 15, 2025 at 8:07 AM
來學(尊重)-往教(悲憫)(象山慶25.9.29) blog.udn.com/6ccc7d15/183...
人間的教育,有兩種(往/來)的方式,因材施教,順勢而為,各有功效:
1.重道而尊師--有來學,無往教;《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韓詩外傳》卷三:《章句》:有自修之心則來學,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強往教之,則雖教亡益。
世間之教育,被動等待眾生來請(求教),以維護「師教」之尊嚴。
2.憫眾而忘身--《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blog.udn.com
September 29, 2025 at 12:04 PM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594091
得不退(八地)位之菩薩,必嚮往等覺位(候補成佛),以最後身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福德滿足,住兜率天,觀察時節因緣,而於娑婆示現八相,究竟成佛,入如來地,成就四種涅槃,四智圓明、十號具足,為無上正等正覺。與「常倫諸地」相比,而方便言之;極樂「無為涅槃」界,乃是無量壽、無分別、不思議,故無「時空、數字、階位」之相對,而可算數、可較量。故「究竟必至」「畢竟同得」,是今時即至(得),或未來當至(得),可說是「過現未來無差別,往生淨土皆一時(必至)」
September 24, 2025 at 8:48 AM
念佛人的教師節-(象山慶25.9.13)

我輩凡夫,平生之任何時刻,得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求生淨土,也等於「臨終遇善」,因為「生命無常,國土危脆」,業報何時結束,不能預知;須如印光師云「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要有平時如最後的警惕。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稱念彌陀名號而得生彌陀淨土,是世間難信之法;能以此自信者,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能教人信此,即是《觀經疏》所說:「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因為,順應諸佛以「念佛」門救度眾生的悲願。
September 22, 2025 at 8:29 AM
念佛人的教師節-(慶25.9.13) blog.udn.com/6ccc7d15/183...
淨土門以佛法力之「彌陀本願」最不可思議,超一切世出世間,光中極尊,諸佛所不及故。能令往生之人,頓超常倫諸地之行,不經劫不經地,直至一生補處故也。且業力(眾生.龍神.禪定)是有漏有為法、佛(法)力乃無漏無為法。念佛人可仰靠佛力而超越個人別業及娑婆共業,往生淨土,領受彼國二十九種清淨莊嚴而同入不可思議之涅槃中。
果真如此,現世與來生,就是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此外,還有甚麼可思議與焦慮?
blog.udn.com
September 13, 2025 at 9:42 AM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對照、比較,而有一定的數量,人們也習慣於借這些物理性的工具,來「客觀的」認知並評斷人事物的差異,並進而有「主觀的」感受與反應,因此,萬物萬事就有了種種等級,個人與團體也有了種種分別。既然有這千差萬別的數字可參考、可判定,那就是「有量」(有邊.有窮.有上)的。那麼,阿彌陀佛的「無量」對凡夫眾生有何意義? 如何理解、體會、領納?
September 8, 2025 at 4:00 AM
老殘遊記》新版 (象山慶25.9.5) blog.udn.com/6ccc7d15/183...

最近自覺又老又殘,行動遲緩,坐立難安,只精神仍可用,思維仍清晰,每天就是念佛寫作,神遊法海,或可說是另類的《老殘遊記》? 浩如煙海中游來游去,結論卻不約而同:

先求(往生)「信為能入」,後得(成佛)「智為能度」。世間的窮(獨善其身)、達(兼善天下),非我能作主;念佛的自信(自行其道)、教人信(與民由之),也託付於彌陀;世間與世出,二法皆無我;捨此而往彼,唯是假名人;那就只有安分隨緣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歸命於此六字真經[2]。相對而言,娑婆無常苦,居大不易;西方無量樂,生亦不難。
blog.udn.com
September 5, 2025 at 12:27 PM
念佛與治病—阿伽陀藥(象山慶25.8.27) blog.udn.com/6ccc7d15/183...
關鍵在如何看待「念佛與疾病」的關係? 「念佛的目的是(平時)令心清淨,(命終)往生淨土;這期間依業報身而有的病痛,乃因果之顯現,逆來順受,就過去了,的是「往生」的障礙,此外,某些世俗的消災解厄、療病復健,乃是附帶的甜頭或花報,不是讓人活得更舒適,卻又於世間起幻想、生貪執,而背離了「厭穢欣淨」的總安心,乃至鬆懈了往生淨土的決心。如《觀念法門》「五種增上(利益)緣」,以「往生」的攝生、證生為主、為本,「現世」的滅罪、 護念、見佛為從、為末。
blog.udn.com
August 27, 2025 at 8:16 AM
七月吉祥,念佛普渡 blog.udn.com/6ccc7d15/183...
August 22, 2025 at 9:22 AM
白馬寺與四十二章經(象山慶25.8.17) blog.udn.com/6ccc7d15/183...
洛陽 白馬寺十個「第一」:無可撼動的「釋源祖庭」地位,開創了漢傳佛教在中國的所有源頭性。總結為「祖庭十古」。
「白馬」是梵文padma(蓮花)漢代西北方音,入聲-t/-k混合不分,在譯梵pad-用bak對音,就變成白馬。且「蓮花」是佛教中的聖物。
《四十二章經》從傳入中國迄今,許多來源、時代、譯者的問題,雖不能完全確定,但亦不礙其傳誦,修行的真理性與實踐性。此經的組織,與《法句經》類似,是就大小乘攝集42章,編綴而成的精義選集。
blog.udn.com
August 17, 2025 at 3:53 AM
古詩今颱 楊柳風(象山慶25.8.13) blog.udn.com/6ccc7d15/182...
古人很詩意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而今卻成了"強颱, 豪雨".........
颱風取名"楊柳",很不搭調,或"大自然的反撲",讓柔搖款擺的"隋煬賜姓"之柳,也發威大怒神? 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到了左宗棠,卻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動用人力改變環以滿足人欲,也破壞了生態而造成災害,從古至今,滄海桑田。 前人種樹後人涼,眾人造業大家扛,無可奈何安之若命,或疾呼"節欲愛地球,心淨國土淨"?
blog.udn.com
August 13, 2025 at 4:09 AM
信(淨土)智(般若)相通可先後(象山慶25.8.4)

慶答:本願稱名之淨土門,以娑婆五濁之下品(罪惡生死)凡夫為對象,講究「約時(末法無佛)被機(儜弱怯劣)」而出教(易行疾至),以行立信,發願回向,還愚痴而念佛,乘佛力而往生;因此,偏在「信為能入」,而擱置「智為能度」,這是大悲方便的選擇,深知一般眾生於佛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理解 (聞思)與受持(修證)不易成就,故只求「深信、切願、篤行」,而不提「勝解,觀察,求悟」。將「實相(涅槃)無生」之智慧,留到往生淨土之後,自然具足。

1.以信代慧,守愚念佛心安住

2.生彼淨國,花開見佛悟無生

g.udn.com.tw
���������U���������s����
g.udn.com.tw
August 10, 2025 at 8:35 AM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象山慶25.8.6) blog.udn.com/6ccc7d15/183...
有人問:「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是什麼樣的境界? 是眾生的空談,或菩薩的示現? 這句話可能從梁.寶誌、宋.道濟二位禪師的傳說而來,似乎流傳很廣,有不同的提法 ,被用在很多場合。 從始至終乃是劇曲小說的戲語,但曾有人為它套用了明末破山(海明)禪師的事蹟:.....
後世編撰《濟公傳》,將破山禪師吃肉救人的典故,植入濟公傳:「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blog.udn.com
August 10, 2025 at 8:12 AM
《往生論註》難行道之五難(象山慶25.8.2) blog.udn.com/6ccc7d15/183...

曇鸞大師1《往生論註》開篇,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難行、易行:

鸞祖為《往生論》作註,卻於文前先引《十住毗婆沙論》為其「判教」的理論依據。稱龍樹菩薩為「本師、一切眼、慈悲尊」而南無(歸命)、禮拜之,可見其服膺之深,也可以說鸞祖除了教理上隨學龍樹之「般若中觀」,更於行願上跟從龍樹之「歸(彌陀)生安樂(淨土)」。這是中國淨土教成立之初的義學基礎,並貫徹至今,不離「真俗二諦」。後世尊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也包含淨土宗(慧遠/善導/慈愍三系)。
blog.udn.com
August 4, 2025 at 2:26 AM
七月吉祥,念佛普渡 (象山慶25.8.3) blog.udn.com/6ccc7d15/175...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及諸大菩薩度眾之別願,皆是入佛學法之途徑,可依個人最有緣、最相應的而擇一專修,以此消業障、得受用。
農曆整七月,若發至誠清淨心,拔濟親人,祈願於普度、遍濟,更簡易、更普及的還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以此乘佛本願力之殊勝功德,迴向自/他多世父母,乃至於「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阿彌陀佛之名號光明,普照四聖六凡十法界,無所障礙,亦無遺漏,三途眾生聞名稱念,即時得救拔,接引生極樂,從此永離六道生死,速得加持成佛!
blog.udn.com
August 4, 2025 at 1:59 AM
August 3, 2025 at 12:57 PM
六欲天-安樂國(象山慶25.7.28)

blog.udn.com/6ccc7d15/183...

北俱盧洲所受用的福報乃業力使然,仍有很多條件,且無常、有限,必盡—壞苦、行苦,非真的隨意自在。且就佛教之修行,乃「八難」之一:「極其福樂而無可聽聞佛法」。六欲天亦然,業報享樂,有時而盡,天人五衰,苦不堪言;乃至於善業享盡之後,只剩惡業,從天界直墮三惡道。

此以第六天為喻,乃方便誘導,非極樂之真實如此。六欲天,所行乃雜毒之善,所受乃虛假之樂,依業報而享樂,有為、必壞、造作、空虛,乃欲界最高極致之樂,能誘引凡夫,故方便取為淨土之喻;若初禪以上,須有定力且斷五欲,或非欲界眾生之所願也。
blog.udn.com
July 31, 2025 at 2:56 AM
修行,修正三業之行(象山慶25.7.19) blog.udn.com/6ccc7d15/183...
有人說,修行就是"修正"不如法的"行為"。這要有基本的定力與知見--在日常生活中淡定的觀察一切起滅的心念,言語,動作, 並對照於佛法的六度,四攝, 隨即停止-修改-轉向,乃至於懺悔,發願之後,重新出發。這是一個認識個人業習 而除舊佈新的過程,一輩子無休止的反覆: 繼續三大阿僧祇劫/52位階的精進,直到成佛。

對這樣的修行方式與進程,若無足夠的勇猛與把握, 又怕出世未成身先墮,畏難且怕死,那就放下自力的矜持與辛苦, 轉向彌陀淨土法門,以信佛,願生,稱名為日常,成佛願力而生極樂吧。
blog.udn.com
July 31, 2025 at 2:3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