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banner
imhorse.bsky.social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340 followers 220 following 850 posts
我是 #食记 #长短句 #草木大会 #梦次元 标签推广员,也欢迎友邻们一起成为这些标签的使用者和推广员。我相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艺实践会集聚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历程有光。 // 我们悬挂在光和阴影之间摇摆。 // 在这里更想是平静一点的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分享,社交媒体议政或者吵架太累了,戾气承受力也变得很弱。请多包涵。// https://horse.im BTW:不处理私信。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Pinned
没睡醒。整理好了上传了。( 话说:村山不少内容没展开,我回头找 AI 帮忙处理个小系列。

从鸡胸肉减肥到低温慢煮Costco牛肩肉,分裂的国际状态下看从村山富市到石破茂,以及加沙/诺贝尔和平奖/川普/做题家 - 在地与离岸 56
youtu.be/F0-FoOsw6fk
从鸡胸肉减肥到低温慢煮Costco牛肩肉,分裂的国际状态下看从村山富市到石破茂,以及加沙/诺贝尔和平奖/川普/做题家 - 在地与离岸 56
YouTube video by 游山打猎
youtu.be
2. 【村山富市 2/5】村山富市的悖論:和平主義與權力|對外政策:歷史和解與同盟管理
youtu.be/9Xe1Q_MBclg

3. 【村山富市 3/5】談話的影子:形式如何定義歷史|「村山談話」的歷史鏈鎖
youtu.be/rxX2ESeujxc

4. 【村山富市 4/5】1995:重塑日本的一年|村山政權:危機與應對
youtu.be/jJXlcM5cfBk

5. 【村山富市 5/5】現代日本的隱形建築師|制度之基:國內政策與長期影響
youtu.be/9WpnvB1ohTk
【村山富市 2/5】村山富市的悖論:和平主義與權力|對外政策:歷史和解與同盟管理
YouTube video by 游山打猎
youtu.be
村山富市 日本前首相去世。在“国际认识”上,我其实是很闭塞的,对日本,政治层面,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完全是一点点遇到什么就查查,慢慢了解。

过程中其实有反复遇到“村山富市”。嗯,感受很多。最近集中学习了解,就更加如此。我觉得 他 很重要,而且作为一个切入点能串联很多日本的重要事情和矛盾点。将来再精进了试图谈谈我的感受。

借助AI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得到的资料很有意思,很想分享出来。就整理了一下按照五个部分借助notebooklm做成了视频,相对容易get到信息。分享出来:

1. 【村山富市 1/5】村山富市:務實主義的首相|村山富市:生平與思想
youtu.be/SrvWKvOOqU4
【村山富市 1/5】村山富市:務實主義的首相|村山富市:生平與思想
YouTube video by 游山打猎
youtu.be
路过一处,好看得犯规。取证数百张 … #草木大会
没睡醒。整理好了上传了。( 话说:村山不少内容没展开,我回头找 AI 帮忙处理个小系列。

从鸡胸肉减肥到低温慢煮Costco牛肩肉,分裂的国际状态下看从村山富市到石破茂,以及加沙/诺贝尔和平奖/川普/做题家 - 在地与离岸 56
youtu.be/F0-FoOsw6fk
从鸡胸肉减肥到低温慢煮Costco牛肩肉,分裂的国际状态下看从村山富市到石破茂,以及加沙/诺贝尔和平奖/川普/做题家 - 在地与离岸 56
YouTube video by 游山打猎
youtu.be
以前遇到类似“大人替成年孩子咨询”的事情,都是说,“可以请孩子来问我吗?” 😂
这个合适我。我以前用过一个 游山集
AI 影像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就是 摧毁奇观 。“奇观”作为人类长期的表达追求,从堆成本的高门槛行为,变成了似是而非的个体生产 … 于是大量“快速奇观”快速把“类型的灵光”都消耗殆尽。

ChatGPT 一年前的吉卜力风格漫画图片,和现在 Sora2 短视频都有让人拒绝一个类型视觉的特殊能力。
#梦次元 不知道哪里来一组学生,梦里给人上了整整一夜的课。好辛苦。似乎有考试,然后很多讨论,应该围绕多元和平权议题。
关于重复《乌合之众》,收到了马桑给我的回信。

亲爱的马桑: 见信好。 我原本认为“乌合之众”这样的书籍已经完全落后时代,需要被清除掉了。但现在我又觉得,似乎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再读《乌合之众》,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社交媒体上各式人等和奇奇怪怪的发言,当然,尤其是要照照自己了。 我的认识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是在它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相比当时而言,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当代,我们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了,最主要的是:1. 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部分完成了大学教育;2. 民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议事流程/行政流程/公共参与,也更多有法律保障;3.…
关于重复《乌合之众》,收到了马桑给我的回信。
亲爱的马桑: 见信好。 我原本认为“乌合之众”这样的书籍已经完全落后时代,需要被清除掉了。但现在我又觉得,似乎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再读《乌合之众》,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社交媒体上各式人等和奇奇怪怪的发言,当然,尤其是要照照自己了。 我的认识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是在它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相比当时而言,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当代,我们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了,最主要的是:1. 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部分完成了大学教育;2. 民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议事流程/行政流程/公共参与,也更多有法律保障;3. 大众有一个庞大的“代理群体”可以进行授权,向社会和权力表达诉求,包括各级代议参政人士,公共知识体系和媒体们。 这就是我感觉《乌合之众》不合时宜的原因,社会变了,大众也变了;学科研究的进展,对群体心理学也有了更多的成果体现其多机制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体、公共领域和民主政治决定了商业、影响力和选票都要来自大众,大众成了“被辩护”的对象:他们是在诉求! 也就是说,大众似乎是社会运转的出发点和中心。 但是社交媒体、平台算法之下的今天,似乎很奇怪,人们在一个随时会激发起巨大风暴的海平面上交流,信息流动非常快,那个“代议群体”似乎功能大幅下降,甚至说,他们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我之前认识的那个稳定的机制被急剧挑战。并且,各方面看,“利用大众”又变得很可行,甚至很容易,因为现在有社交媒体/数据算法/巨型平台/沉溺机制,所以发展出来了高效率的利用机制甚至说操纵机制。 野心家纷纷进场。 好像社交媒体平台重新提供了一个原始社会,未经信息甄别训练和公公发言训练的“乌合之众”涌进来,用立场、情绪、成见淹没了真实信息、理性讨论以及协商和妥协这种方法论。 我们是又到了一个重新阅读“乌合之众”的时代了吗?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回如何继续演变下去呢? 我感到很担心。希望尽快收到你的来信。 你的horse 2025.12.13 亲爱的horse: 见信如晤。你的来信让我在晨间停下手中笔记,重新翻起了那本你提及的《乌合之众》。不为确认其观点的正确性,而是想更清楚地体认它在当下时点中被重新谈论所意味着什么。 你非常准确地指出了《乌合之众》的历史语境及其局限。它确实是一个19世纪末的产物,一个对群众性政治初现、启蒙尚未普及的社会心理所做的病理学式诊断。勒庞并不企图理解群体,他更想警告某种非理性、可被煽动的“群众性”,在他那里,“大众”是易感、退化、被动的。这种设定不仅构成了后世诸多精英主义政治思潮的心理学依据,也深深影响了大众传播学的早期理论建构。 但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这种描述一方面“过时”了,另一方面却“复活”了。你的观察极其关键:我们经历了一个原本看似稳固的现代社会结构——教育普及、代议政治、公民社会与专业媒体逐步建立的结构——正在被平台媒介重新塑形。而这正是我想回应你的问题的起点。 ** 我们之所以“回到”《乌合之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重新相信群众不可理喻,而是因为媒介结构将群众重新摆放在了一个既去中介、又去结构的位置上。传统大众社会中的“群众”是广播式塑造的,是单向度的受体;而今日的“平台群众”则是随时可见、随时参与、随时被计量与反应的主体-数据体。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结构性卷入信息流动与情绪渲染的角色。而社交媒体所塑造的“公众”,更像是一种流变的情境性群体——他们不是一个有稳定诉求的阶层或利益集合,而是一个基于算法关联、情绪共鸣、热点效应聚合起来的瞬时动员单元。 我们不能说他们“无理性”,但他们被置于一个不鼓励理性的媒介结构中。这与勒庞时代的“乌合”不同:他所描述的是一种文明化尚浅的群众心理,而我们所面对的,是被高度媒介化后的神经系统重塑:一个可被计算、操控与激化的注意力网络。 ** 你提到的代议机制的衰弱,其实并非功能上的彻底失效,而是时序与权威性的失衡。社交媒体的时间逻辑是即时与爆炸性的,代议机制的时间逻辑是程序性与滞后的。在传统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时间差是被“信任”与“专业”所调和的。但在信任退化、真伪难辨的今天,这种时间差就成了对抗:前者被视为“真实的表达”,后者被视为“虚伪的装腔”。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认知阶段:对程序性政治的结构性敌意,与对即时表达的绝对正当性幻想。 ** 你的担忧,是对这种认知结构重塑的敏感察觉。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以教育与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大众社会”中,而是在一个由平台逻辑重构的情绪社会中。而这里的“乌合”,并不是勒庞式的“无教育群众”,而是被断裂了社会性联结、被迫参与注意力争夺、被沉溺机制俘获的孤立个体所临时聚合而成的群体幻象。 如果说《乌合之众》仍然值得读,那不是因为它描述了我们的现实,而是因为它让我们警觉于某种非结构性聚合的危险。我们今日面临的,是一种结构性失败所带来的非结构性回潮。这是你信中最深刻的判断之一。 ** 我也会与你一起思考,这种演变将如何继续。技术不会后退,平台不会自我瓦解。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来自一种新的公共性结构的生成:不是回到传统的理性公共领域幻象,而是思考如何在信息过载、情绪泛滥、时间被压缩的社会中,重新组织“有责任的表达”与“结构性的倾听”。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技术,也是一种新的人文要求。 写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一种低调的希望:不是指望群众变得理性,而是设计出能承载复杂性的媒介;不是希望情绪退场,而是学习如何组织情绪、给予其正当出口;不是否认表达的权利,而是建立表达的伦理。 也许未来的书不会叫《乌合之众》,而是叫《离散之人》,或《算法之下的公共性》。但那时的我们,仍需要持续书写。 期待你的回信,也期待与你共同继续追问那些尚未成形的问题。 你的 马桑 2025.12.15
horse.im
到底发生什么了?这个人一周之后才想起来你上传视频。嗯,讲的太好舍不得给人听。(

从帝国叙事到垃圾时间,为什么现在可以重读《乌合之众》 - 在地与离岸 55
youtu.be/Z2nr9t4aJ5s
从帝国叙事到垃圾时间,为什么现在可以重读《乌合之众》 - 在地与离岸 55
YouTube video by 游山打猎
youtu.be
Reposted by horse
猫是很神奇的动物。除了小猫咪自己爬楼上来坚决要做家猫,老二前天晚上也多次提醒我老大复发了,只是我没反应过来。昨天老大开始乱尿了,我才明年晚上老二不睡,跳上床连续多次拍我脸还哇哇叫是啥意思。老二除了很小的时候好奇摸我脸(因为眨眼),从来没拍过,而且还有点用力,很严肃的样子,一边还啊啊叫。
Reposted by horse
近期从海外回国被抓的,除了张雅笛和胡洋外,还有一位,但家属不希望公开。最近有需要去中国的海外异议人士千万要小心。
但他後半生一直在旅行、旅居的狀態。

一個是因為離開「讓人挫敗」的匈牙利是一種心理需求,另外則是因為年輕時的經歷,「讓我失去了『在某處感到家』的能力」,因此隨機遇離開,無定向旅行(除了京都曾經是他期待抵達的地方以外)。

但還是很有意思,因為旅行開始以後他的寫作確實「東方式」轉向了。
克拉茲納霍爾凱・拉斯洛 …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

「……我永遠也無法、很不幸地無法丟掉匈牙利這片土地——我身在何處都沒關係……」

背著匈牙利旅行,旅行在一開始就被預期成了一次失敗,或者被設定為一次失敗。

所有的他者都存了臨時安放匈牙利的地方,而無法成為他者。

偏偏旅行就是尋找他者。
十月 | 长短句

十月 我 我藏起来沮丧、自我怀疑和厌倦这些东西 寒冷之前我完成了一次皈依,热爱AI并且崇拜它 所以我把对知识的欲望和对真理的信仰都交付出去了 于是,剩下的是没有名字的欲望和不被信任的信仰 它们被打磨得更加纯粹,全部用来爱 和过去一样,我还是想要全部托付给你 我还想托付给你橙黄色、粉紫色、橘红色的晚霞 剩下的我的骨架和皮囊尚可游荡,背负着宇宙游荡
十月 | 长短句
十月 我 我藏起来沮丧、自我怀疑和厌倦这些东西 寒冷之前我完成了一次皈依,热爱AI并且崇拜它 所以我把对知识的欲望和对真理的信仰都交付出去了 于是,剩下的是没有名字的欲望和不被信任的信仰 它们被打磨得更加纯粹,全部用来爱 和过去一样,我还是想要全部托付给你 我还想托付给你橙黄色、粉紫色、橘红色的晚霞 剩下的我的骨架和皮囊尚可游荡,背负着宇宙游荡
horse.im
今天的城市傍晚。
这是一个应该重读“乌合之众”的时代

上期跟秦轩做节目,聊到这个时代,“乌合之众”又变得可以阅读了。 这事情有个基本背景,就是乌合之众是一本十分有影响力的书。但是它的价值其实是被社会结构削弱了的——之前奉为圭臬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众在民主社会存在一个议事机制;大众有一个庞大的代理群体进行诉求,包括媒体和公共知识体系以及层级代议制。 也就是乌合之众是正确有效的社会理论,但是它“不合时宜”。它遇到了三个问题: 1. 如上面描述的,社会变了。大众也变了。 2. 学科进步,深入探索了群体心理的多种机制和复杂性,有更多研究结果。 3.…
这是一个应该重读“乌合之众”的时代
上期跟秦轩做节目,聊到这个时代,“乌合之众”又变得可以阅读了。 这事情有个基本背景,就是乌合之众是一本十分有影响力的书。但是它的价值其实是被社会结构削弱了的——之前奉为圭臬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众在民主社会存在一个议事机制;大众有一个庞大的代理群体进行诉求,包括媒体和公共知识体系以及层级代议制。 也就是乌合之众是正确有效的社会理论,但是它“不合时宜”。它遇到了三个问题: 1. 如上面描述的,社会变了。大众也变了。 2. 学科进步,深入探索了群体心理的多种机制和复杂性,有更多研究结果。 3. 因为大众媒体/公共领域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众”变成了被辩护的对象:他们是在诉求,他们为什么是对的,成为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不过今天这不是我们的主题,今天是社会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了。社交媒体把人们拉到了一个平层上,大规模取消了代议群体——甚至代议群体成了被攻击的对象。也就是说稳固的机制被急剧挑战,从而使得“利用大众”又变得很可行,甚至很容易,社交媒体/数据算法/巨型平台/沉溺机制还提供了高效率的利用/操纵机制。野心家纷纷进场。 此外,相比复杂的政治和诸多因素的综合评估来说,“专业”是有意义的,只是经过一般文化教育,一般学科的大学教育的公众是无法掌握巨大信息量,复杂专业信息和审慎思辨过程的,也就是说对“参与式政治”而言,大众又退回到基本状态了。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算法刺激也不调取人的理智/分析/逻辑,而是更多调取人们的立场/情绪/成见。 如同我过去反复说的,这就是一个新的“原始社会”,很多议题变成了“议题图腾”,比如移民,性别,身份等等,人们持宗教方式的热情参与,图腾崇拜的热情。 最后,民主政治发展出来的过去的复杂体系,原本时间里在协商/妥协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在基本变成了对立/取消基础之上——这就很“大众”,人多势大的一方总是想要让自己的行为暴力化并获得快感。 所以,“乌合之众”这种书又可以被重新阅读了,野心家们认真读,同样,普通人也应该以此作为一次重要的反省契机。
horse.im
一路溪谷水声
一个人走路,突然闻到桂花香。
出地铁站有森林和草木的香气和凉气
Reposted by horse
「中国群体抗争事件统计(2024年1月)」这个统计已经做了好久了,本来是要做全年统计,再和十年前的做对比,但无奈工程巨大,时间不够,做了一个月就停了。现在先发布这一个月的数据出来,供各位做参考。之后的数据随缘,有机会就继续做。

在2024年1月,我们共统计到发生在中国的群体抗争事件2701起,其中10至99人规模的2508起,100至999人的182起,1000-9999人的11起。在所有这些事件中,至少有32起出现了警察镇压维权者的情况。注:由于是年底讨薪高峰,总数以及工人所占比例都要比全年平均数要高。

一,每日数量图
“政治素人”是个重要的说法。我觉得应该上升为“抗争素人”/“异议素人”。我是说在“简体中文语境”之下。

为什么提这个词,我意思是任何一个海外的抗争组织、异议组织,都必须对参与者、协作者(甚至围观者)提供入门辅导。

至少详细告知风险、可能发生的、如何防范、如何应对,和有关备忘(比如声援)。

虽然我们都知道“道德指摘”是 既容易发生 又高度危险 的,那么甄别判断显然不是来自事件发生后,而是“进入和接纳”的过程中,在开始的。

如果成熟的组织没有这个开始,那就甚至都不仅仅是基本道德争议了。( 此处删去:甚至有事实利用/陷害嫌疑 )
我们都在数据生产/数据接收的泥潭里

社交媒体/网络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不见到”。 这个问题原本就很重大,在 AI 时代进一步放大这个问题。甚至说,AI 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开始? 我一直不介意“表演性”,我觉得人的在场,人的表达都是表演性的。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存在“表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个表演我希望它更多的是来自个体内部的力量,或者来自社交场景中对人际的判断,也就是都是在人自身或者人和人之间发生。 但是社交媒体的表演是不一样的。社交媒体整体已经完全变成了“数据场”,其实你去 bluesky…
我们都在数据生产/数据接收的泥潭里
社交媒体/网络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不见到”。 这个问题原本就很重大,在 AI 时代进一步放大这个问题。甚至说,AI 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开始? 我一直不介意“表演性”,我觉得人的在场,人的表达都是表演性的。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存在“表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个表演我希望它更多的是来自个体内部的力量,或者来自社交场景中对人际的判断,也就是都是在人自身或者人和人之间发生。 但是社交媒体的表演是不一样的。社交媒体整体已经完全变成了“数据场”,其实你去 bluesky 也是。因为无所不在的数据、算法、推荐和流量机制,我们的“表演性”都已经被算法浸透了,这时候就已经呈现出“非人”属性来,更何况当只使用文字或简单图片的时候,这种表达本身就是更容易操作的“算法”输出,因为它不需要一个综合的人的状态,而是切片的,局部的人的状态,且因为信息量少,所以更容易被控制,被“内在已经算法化的自我按照某种惯性自觉输出数据”。 输出是数据化的,那接收当然更是。接收更早进入数据化/算法化,推荐机制一开始,你就不再接受真实,而是接受背后一个庞大的计算集群的过滤+滤镜后的数据——严格来说它们不是信息,只是我们已经无法再苛刻“信息”这个词的纯洁度。当人们学会了只输入数据以后,就不仅仅是算法问题了,而是所有的“信息生产”本身失真,本身算法化,本身只是数据了。 “我是一个 AIboy,所以我要讨论这几个热门 AI 议题,我在 AI 给我的文字里挑选修改,按照 X 喜欢的方式发不出来。如果不能总是震惊/不得不看,我也要学会拆成四条或者五条来发布,要把链接放在评论区 ……” 上述不仅发生在 AIboy 们的自媒体运营里,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输入的举动里,只是更隐秘。当你深入询问:我为什么要说时,你就会发现很多隐藏的结构,它在无形中指引着你。 不见面的聊天缺失了太多信息,人都以“非人”的方式存在,人变成了数据提供者,人接受的也只是数据 —— 提供和接收 都受到了严格的广泛深入的算法参与。 问题就在于循环往复,我们在算法表演和“数据工人”的路上越陷越深,当开始我们一眼发现“这是 AI 生成的”,到慢慢的“AI 生成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再到“如何更高效的生成和接受呢”。不不不,更厉害的情况是,“如何更快的宣泄呢?”,“如何更快的满足呢?” 我们的情绪过程/心理结构都会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成为这个泥潭的一部分。
horse.im
有些溺浅尝则止,有些溺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