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一條
banner
yoshikirizame.bsky.social
鯊魚一條
@yoshikirizame.bsky.social
1 followers 8 following 16 posts
專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822081466&mibextid=LQQJ4d IG:shaoquian0819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鯊魚015-巨齒鯊
英文名:megalodon
體長:15~20公尺
體重:50~100公噸
生存年代:2300萬至260萬年前(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末期)

巨齒鯊是鼠鯊目的耳齒鯊科,耳齒鯊科是一群專門以大型動物為食的大型鯊魚,在親緣關係上與灰鯖鯊所屬的鯖鯊科更接近

其化石在全世界皆有被發現(包括台灣)不只有牙齒,還曾有脊椎骨保留下來變成化石的紀錄,從化石分佈推測,巨齒鯊更偏好溫暖的海域

巨齒鯊可以說是「無鯨不歡」,從跟牠體型相當的大型鬚鯨,到6.5~7公尺的掠食性齒鯨類都是巨齒鯊的獵物,巨齒鯊有撞擊用吻軟骨,可用來撞暈小型鯨魚,牠們的咬合力可達18噸,能直接咬斷鯨魚的尾柄
鯊魚014-鯨鯊
別名:豆腐鯊、大憨沙
英文名:whale shark
體長:8~12公尺

鯨鯊是現存最大的魚類,濾食片上有300排細小的牙齒過濾食物,每條鯨鯊身上都有特別的斑點排列方式可用來辨別個體

分佈於全球的溫暖水域,性情溫和,潛水員可以與鯨鯊同游而不會受到任何危險,有些鯨鯊還會特意接近人類,取食捕撈到的魚貨以及讓人類清理寄生蟲

卵胎生,會將卵留在身體內,直到幼鯊生長至一定體型釋出體外,雌鯊會將精液保存在體內,一段長期時間中穩定的繁殖幼鯊

鯨鯊被世界各地的原住民視為神祇,但也受到遠洋漁業的迫害,各國都已立法保護鯨鯊,臺灣已實施鯨鯊捕獲與監控系統,利用衛星定位標籤鯨鯊研究
鯊魚013-黑鰭礁鯊
別名:伯爵鯊、烏翅真鯊
英文名:Blacktip reef shark
體長:1~3公尺

就如牠的名字所言,黑鰭礁鯊的胸鰭及背鰭的頂端是黑色的,黑邊鰭真鯊的外形與牠很相似,但相比於黑鰭礁鯊更加粗狀,體色也更接近灰色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跟加勒比海的淺海,但不像公牛鯊或檸檬鯊會進入河口地區,胎生,一胎約有2至4尾,幼鯊體長約30~50公分

黑鰭礁鯊通常為獨居,但偶爾會以小群集出沒,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而牠們感覺到危險時,會把身體捲成S型威嚇,牠們偶爾會跳躍出水面,這種行為稱為「躍身擊浪」

黑鰭礁鯊有時會被漁業混獲及遭到割鰭後丟棄,牠們的數量與其他鯊魚一樣亦在下降
鯊魚012-姥鯊
別名:象鯊
英文名:Basking shark
體長:8~10公尺

姥鯊長著有如洞穴般、寬度達一公尺的巨口,但那駭人巨口只有在攝食的時候才會張開

雖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鯊魚,但是姥鯊的平均體長只有6~8公尺,極少時侯才會出現超過10公尺的大型個體,而12公尺的紀錄更是少之又少

鯊魚的盾鱗構造跟速度息息相關,而姥鯊的盾鱗構造讓科學家認為牠們是一種跟其他濾食性鯊魚一樣慢的鯊魚,但後來研究發現,姥鯊不僅在巡航速度達到了2km/hr,還能以5m/s的速度躍出水面1公尺以上

姥鯊因其巨大的鰭被大肆獵捕,現已列入了國際保育類,台灣也於2020年禁止姥鯊的捕捉
鯊魚011-斑竹狗鯊
別名:貓鯊、條紋斑竹鯊
英文名:Catshark
體長:30~69公分

體呈圓柱形,稍扁,鼻孔邊緣具有尖凸鬚,因帶有深棕色條紋而得名,另外,體表也帶有白色斑點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海地區,為卵生鯊魚,會產下數個卵鞘,被稱為「美人魚的錢包」,卵鞘上還會分泌黏性物質以附著在石頭上

斑竹狗鯊生活在海草林或者是珊瑚礁,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雖然肉並不好吃,但經常用作鯊魚煙的材料,由於性格溫馴,也常成為各種水族館展覽的常客,甚至用來跟遊客互動
鯊魚010–犁鰭檸檬鯊
別名:尖齒檸檬鯊
英文名:Indian Lemon Shark
體長:2~3.8公尺

犁鰭檸檬鯊雖然也簡稱為檸檬鯊,但是跟美洲的檸檬鯊並非同種,兩者都具有特別的黃色皮膚,但犁鰭檸檬鯊的胸鰭呈現鐮刀狀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潮間帶至92公尺深的海域,一般會選擇在表面活動,胎生鯊,一次能產下4~13尾體長70~80公分的幼鯊

犁鰭檸檬鯊主要以硬骨魚類或魟魚為食,因智商高而出名,幼鯊棲息環境主要是紅樹林,所以牠們會彼此合作狩獵,或是互相觀察對方的行為

即便犁鰭檸檬鯊對人類的威脅很小,但是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以延繩釣或流刺網捕獲,目前已被列為瀕危(EN)物種
鯊魚009–豹紋鯊
別名:斑馬鯊、大尾虎鯊
英文名:zebra shark
體長:2.3~3.5公尺

豹紋鯊體態呈圓柱狀,口位於頭部下方,身體為黃色,身上帶著黑色斑點,斑馬鯊的英文是因為其幼年時為黑色,身上帶著白色條紋而得名

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生性害羞,常常趴在海床上,以甲殼類或貝類為食,會用如同吸塵器般的嘴巴將貝類的肉吸出來食用

為卵生鯊魚,會產下約四個17公分長且帶著卵絲的附著卵,需要經過4~6個月才會孵化

豹紋鯊由於生性溫馴,時常被拿來當成水族館的觀賞魚

#zebrashark
鯊魚008–長尾鯊
別名:狐鯊
英文名:thresher shark
體長:3~6公尺

長尾鯊的尾鰭就如鞭子般,佔總體長的一半

長尾鯊主要分佈於淺海,性情溫和,不會攻擊人類,主要以扁鲹或鯖魚為食,長尾鯊會先高速衝向魚群,再用尾巴將魚拍暈或拍死食用

長尾鯊沒有明顯的戀愛季節,胚胎在母體內成長,每胎約2到4胎,壽命可達20年以上,雄性長尾鯊7到13歲性成熟,雌性則為8至14歲

長尾鯊在墨西哥是休閒釣魚者的目標,因為其肝油和魚翅使得牠們被大量捕捉,已被列為保育類
#threshershark
補充(1):逆流熱交換就是流往血管末端的血液很靠近回流的血液,這樣血液就可以傳熱來維持溫度
補充(2):知名的Vtuber-Gawr gura 其實就是太平洋鼠鯊喔
鯊魚007–太平洋鼠鯊
別名:鮭鯊
英文名:salmon shark
體長:2~3公尺

太平洋鼠鯊生活於北太平洋,皮膚為暗灰色或黑色,成年太平洋鼠鯊腹部具有暗色斑點,幼鯊則無

屬於內溫鯊魚,透過血管的逆流熱交換來維持體溫,這種能力讓太平洋鼠鯊能生活在寒冷的水域

太平洋鼠鯊主要以鮭魚、魷魚、銀鱈為食,因為其偏好吃鮭魚,所以又名「鮭鯊」,卵胎生,雌鯊大約8~10歲性成熟,雄鯊則為5歲,妊娠期為9個月,一次產下約2~5胎

太平洋鼠鯊不屬於經濟魚類,但是在阿拉斯加屬於知名的游釣魚種,而美國政府有規定每年只能捕兩條鼠鯊
#salmonshark #porbeagle
鯊魚006–灰鯖鯊
別名:馬加鯊、尖吻鯖鯊
英文名: mako shark
體長:1.3~4公尺

灰鯖鯊呈紡錘形,尾巴有明顯的龍骨,轉彎時能保持高速,吻部長且尖,背部皮膚為青灰色,腹部為白色

分佈於熱帶及溫帶的遠洋海域,灰鯖鯊的英文名字中的「mako」就是毛利語的「鯊魚」,由於體內的好氧肌肉質量高,且有流線型的身體,盾鱗的設計也可以讓水快速流過,使牠們成為世界上最快的鯊魚,最快速度為74km/hr,甚至能躍出水面9公尺高

性情兇猛,以旗魚、海豚、金槍魚為食,牠們是其中一種恆溫鯊魚,有子宮內同類相食的現象,一次通常生下4~18胎,

幾乎沒有經濟價值,但因容易遭到誤捕而被列為「瀕危」魚類
鯊魚005–大白鯊
別名:食人鯊、煙仔鯊舅
英文名:great white shark
體長:4~7公尺

分佈於熱帶、副熱帶和溫帶沿岸和上層海域,南非風暴角是其種群聚集地

大白鯊是卵胎生的魚類,卵在子宮內就會成熟,每胎會產出6~20尾幼鯊,幼鯊約1.2~1.5公尺長

性情兇猛,以海洋哺乳類為食,偶爾也會吃鯨魚屍體,瞬間爆發速度可達時速56公里,唯一的天敵是虎鯨

大白鯊已被IUCN列為「易危」,同時也被錄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之中
#greatwhiteshark #jaws
鯊魚004–遠洋白鰭鯊
別名:長鰭真鯊、污斑白眼鮫
英文名:oceanic whitetip shark
體長:1~4公尺

遠洋白鰭鯊的鰭比一般鯊魚大得多,鰭的末端為白色,背部呈褐色或墨綠色

熱帶及亞熱帶的開闊海域都有可能出現遠洋白鰭鯊,牠們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150公尺以內的上層海域,其身邊經常會出現鬼頭刀、舟鰤

遠洋白鰭鯊雖然以魚類為主食,但以攻擊沉船及空難事件的倖存者而臭名昭彰,潛水之父亞克·庫斯托甚至稱其為稱為「最危險的鯊魚」

即使遠洋白鰭鯊會攻擊人類,但人類對遠洋白鰭鯊的威脅更大,遠洋白鰭鯊的鰭經常被做為魚翅的主要材料,而被IUCN列為「極危」魚類
鯊魚003–雙髻鯊
別名:丫髻鯊、鎚頭鯊
英文名:hammerhead shark
體長:2~4.5公尺

雙髻鯊的頭為鎚子狀,長得像古代女子的雙髮髻造型而得名

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群居性鯊魚,幼年雙髻鯊會成群的生活,成年後就會獨自生活,胎生,一隻母鯊通常能生下12~15條幼鯊

雙髻鯊的眼睛和鼻孔都在頭的兩側,這使牠有全景視力範圍,槌頭形狀在轉彎的時候能提供穩定性,速度是一般鯊魚的兩倍

雙髻鯊是以魟魚、鯊魚和其他魚類為食,獨特的頭可以用來壓住海床上的魟魚,窄頭雙髻鯊是少數會吃素的鯊魚,其消化海草的能力不輸給綠蠵龜

雙髻鯊的鰭可以用來製成魚翅,遭到大量捕捉,被IUCN評為「極危」魚類
鯊魚002—虎鯊
別名:鼬鯊
英文名:tiger shark
體長:4公尺

虎鯊的特徵是牠們的幼體身上有老虎條紋,條紋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退,魚體粗壯,眼圓,具有發達的瞬膜。

分佈於全世界的溫帶及亞熱帶海域,另外,南非也有目擊,分布甚廣。

虎鯊常棲息於沿岸或港口地區,偶爾也會出現在河口。攻擊性強,主要以 其他鯊魚、魟魚、硬骨魚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海蛇、烏賊、甲殼類為食。與公牛鯊、大白鯊合稱「三大危險鯊魚」。

視力及嗅覺極為敏感,就算是在昏暗或混濁水域,也能正常捕食。

虎鯊屬於經濟魚類,魚鰭可製成魚翅,魚皮可以製成皮革,魚肝可製成魚油,被IUCN列為「近危」魚類。
#虎鯊
鯊魚001—藍鯊
別名:鋸峰齒鮫、大青鯊
英文名:Blue shark
體長:2~4公尺

藍鯊的身體呈紡錘形,頭寬而扁,眼睛小,圓形,身體背部為藍色,腹部則是白色。

性情兇猛,速度敏捷,分佈於世界各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曾經出現在河口。主要以槍烏賊、魚類和其他鯊魚為食,曾有攻擊人類的紀錄。

藍鯊為卵胎生鯊魚,每胎可生4~100條幼鯊,雌鯊通常在5~6歲時成熟,雄鯊則在4~5歲。

藍鯊屬於「近危」魚類,自1993年以來,就已經限制商業漁民在捕撈鯊魚時需要年度許可證,禁止自行打撈。
#藍鯊#blue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