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磐Li Sipan
lisipan.bsky.social
李思磐Li Sipan
@lisipan.bsky.social
这是怎样的世道呢?我研究生时代的同龄朋友,另一位仅仅因为关心基层选举,在年轻人中组织交流活动,就卷入“新青年”十年牢狱。在我们的大学时代,我们参与创办了南北两家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的社团,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次农民工流动组织化调研。2001年的他,2009年的谭作人,2023年的富察,都让我感到幸存者的愧疚。
March 20, 2025 at 11:49 AM
也许有人会觉得,提及调查新闻的消失,删帖,网暴,已经很现实了。可是对话里动辄加上新闻理想,甚至即兴表演了一段拉拉情侣的家庭关系来掺和一段已经荒腔走板的感情。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沉重的东西都处理得轻飘飘的,因为只有对话。同看的拉拉朋友也觉得无感。

我知道电影工业是非常男性中心的,批评对于没有资源的女性年轻导演特别不公平。但是我觉得要拍女权电影,必须超越社交媒体和消费文化对人的故事的理解。祝福导演下一部拍的更好。
December 17, 2024 at 6:26 AM
前夫哥没什么正经职业,开个专车,却一本加一本地阅读上野千鹤子的书,莫名其妙宣称要为前妻结扎……演了两个小时,根本没看到这两个人婚姻的裂痕在哪里(虽然对话里提及),只看到前夫表忠心吃醋打嘴炮。炮友医生前面还在跟小叶激情互动,看到出现两个女生都是小孩妈,立马做出支持拉拉家庭的反应,这些情节和生活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还有渣男医生和小叶的感情跌宕,让人出戏。对话是肤浅的,关系是悬空的,人物情感是缺乏表演支撑的。
December 17, 2024 at 6:26 AM
电影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者什么是“女子”的生活,也有可能的探索,譬如淡化男性的中心角色,女性互助,譬如拒绝既有的游戏规则,譬如回到一个小孩。我当然觉得这个方向是非常珍贵的。王铁梅,小孩姐,两个女生的相互照顾,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声音和影像示范无偿劳动,有意思。但表演上基本是小品式的夸张,男性更是脸谱化的,脸谱化的渣男,有创伤的音乐家,样板戏式的关于性互动、男性结扎、性别红利、共情的对答,再加上无所不在而又莫名其妙地讨论上野千鹤子,并且一次次提及很多大词,物化,工具化,也通过小的动作拒绝女体凝视、母职绑架……导演想在一部电影里表达的理念太多,最后就只能靠说,就差大家举着广告牌对峙了……
December 17, 2024 at 6:25 AM
最底层的那个故事:“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这个故事是由情绪构成的,链条是支离破碎的。南音《客途秋恨》,突兀地为了孩子背井离乡,在疫情或者反修例后的时代。九七焦虑曾经出现在很多部香港电影的背景中,我的感受是,这部电影是离散时代的投射,尽管没有一个镜头离开过香港。
在我去香港最多的那些年月,黄子华的栋笃笑表演风头正劲,我讲粤语的广东朋友们,没怎么看过央视春晚,却看着他咸湿又充满苏联笑话的表演长大。这一切都成为过往了。
December 11, 2024 at 7:3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