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海
@luchanghai.bsky.social
670 followers 2 following 48 posts
爱读书、偶尔也写书的人 Homepage: https://www.changhai.org/ Mastodon: https://mastodon.social/@Changhai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ghaiYouTube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luchanghai.bsky.social
读俞晓群的《一个人的出版史: 1982‒1996》, 其中记叙了一段八卦: 张申府跟弟弟张岱年说, “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时, 我真是有眼无珠啊! 就看到一个肥头大耳的青年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没想到他就是后来的毛泽东。” 另外, 1989 那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是: “一九八九年, 一个诸事都无结果的年份!” ——这是十年前出版的, 这些文句如今应该是通不过 “三审三校” 了, 正所谓每一年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
luchanghai.bsky.social
爱因斯坦评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两段话:

「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将恩格斯的一部关于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 让我就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发表意见。 我的意见如下: 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 我将不会建议付印, 因为其内容无论从当代物理还是物理学史的角度看, 都没有特殊趣味。 不过我可以设想: 这部手稿会作为阐明恩格斯思想的有趣文献而被考虑出版。」

「我坚信, 恩格斯本人要是能够看到, 在这样长久的时间之后, 他这个谨慎尝试竟被赋予如此巨大的重要性, 他会觉得荒谬。」
luchanghai.bsky.social
【小闲事】办公楼里有一扇带密码的门,是连通两个区域的内部捷径。刚到的时候,HR (人力资源部) 的人郑重其事地告知了密码。几年来每天走捷径很多次 (当然,节假日和远程办公除外——那其实占了全部日子的 3/4),每次都用密码。那密码按对了会 “嘟” 一声并亮起一个小绿灯,按错了则会发出一个比较难听的声音并亮起一个小红灯。不过用多了已成肌肉记忆,偶尔忘了也不必苦想,让手指自行运动就能按对。但最近有一次,非常意外地,发现那密码居然纯属虚设,根本不必按,直接开门就是!那一瞬间脑海里闪过很多英雄形象——哦不,倒霉形象,都是武侠小说里被人灌下东西谎称是毒药而唬住的倒霉家伙。🤣
luchanghai.bsky.social
看影视与读书有一个共同好处, 就是可以在不同 “世界” 间随意切换——就像宫崎骏曾经说过的 (大意),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是无穷多种可能性里的一种, 但从影视所创造幻想世界里可以享受其他可能性。 最近几个月以来, 每看完一季 The Blacklist, 我就会从那个刀头舐血的 “黑道” 世界里退出来, 切换到一些别的影视——比如生活剧。 最近看的是一部日语原声英文字幕的连续剧 Stepmom and Daughter Blues。 这是一部轻喜剧, 但在略带荒诞及夸张的故事背后, 却演绎着非常真诚的生活…… 字数之故,全文参阅: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09 - 2025.10)
www.changhai.org
luchanghai.bsky.social
我觉得多数足球评论员——无论是油管上的还是专业体育频道里的——的水平不太行啊。上赛季,皇马队踢得很差,没拿到任何有份量的奖杯,导致主教练安切洛蒂卷铺盖,改由阿隆索继位。本赛季,皇马开局七连胜,各路评论员纷纷表示阿隆索治队有方,让皇马脱胎换骨,重新变得让人生畏……我在网上看过那七连胜中的大多数,并不觉得有那么厉害,有些是小胜弱队,有些是险胜,有些不仅是险胜,还仰赖有争议的判罚,实在不足为凭。今天,在对阵马德里竞技队时,皇马2:5惨败,评论的风向立刻大转,仿佛突然发现皇马仍是上赛季那支球队。知错就改是好的,足球世界也确实充满意外,但评论的水准也太浅层了,简直就是用专业术语包装起来的普通观众的视角。
luchanghai.bsky.social
越来越少关注国内新闻, 虽仍有朋友圈及社交平台, 故仍会知道很多标题, 但越来越懒得点开, 过一阵也就忘了。 近来的 “西贝” 预制菜新闻原本也会如此。 但今天扫到一条酷评, 称 “西贝” 的一顿饭吃下来, “只有顾客是现宰的”, 不仅秒懂了背景, 而且想忘都难了。🤣
luchanghai.bsky.social
数学中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猜想若有反例, 那反例往往只存在于非常 “遥远” 的地方——因为所有 “近” 处都已被探索过了。 比如黎曼猜想的反例得到前 12 万亿个非平凡零点之外去找; 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得到比 400 亿亿更大的偶数中去找。 但著名数学家欧拉 1769 年提出的欧拉猜想却在近两个世纪后的 1966 年, 被一组不太大的正整数组成的简单反例—— 27^5 + 84^5 + 110^5 + 133^5 = 144^5 ——所推翻, 其论文之正文仅五行! 当然, 数字虽不大, 找到这一反例所需的合理尝试的次数其实是不小的。
luchanghai.bsky.social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刚刚发表了一篇评论,批评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科学界的全面攻击。评论的副标题是:The "Mozart of Math" tried to stay out of politics. Then it came for his research。——大意是: 数学神童不想惹政治,政治却向他的研究开了刀 (让我联想起昔日中国 “白专典范” 的遭遇,特朗普的美国倒退得多远,由此可见一斑)。最近一段时间,除美国外,时不时也听到其他国家右翼得势的消息,相应的政治人物则被称为 “某国的特朗普”…… 字数超标,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07 - 2025.08)
www.changhai.org
luchanghai.bsky.social
特朗普的美式文革以程度而论,跟作为文革老祖宗的中式文革相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有一个方面却比中式文革更有滑坡意味,那就是:哪怕在中式文革最狂热最狂妄的时候,中国的高层依然有一种想在外国人面前争面子的想法,这种想法无形中将外国视为了一种标准,会产生一种追逐心态——哪怕只能称之为 “沐猴而冠”,也比完全的盲目来得强。而特朗普及其拥趸因坐享美国长期世界第一的位置,对外部世界基本是不屑一顾,当他们由人向猴滑坡而下时,连 “沐猴而冠” 的体面都不会有。
luchanghai.bsky.social
旅游期间没怎么留意新闻,偶然看到一则,在这里插写几句。少林花和尚释永信出事后,他很多以前的活动被人翻了出来——其中包括他 2015 年率领僧众为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的死难者祈福的活动,不知本意是不是嘲讽,但有一条感慨写得很好,说这条十年前的老新闻让人颇感震惊,震惊于那时居然还能为这种事故公开祈福。是啊,不对比简直意识不到时代倒退得多远,那种事故若发生在当下,第一时间就会封杀舆论,哪还有什么公开祈福……
luchanghai.bsky.social
美籍荷兰裔物理学家派斯 (Abraham Pais) 在 The Genius of Science 一书里记叙过一件自豪之事,那就是在他 70 岁生日那年 (1988 年),已相互交恶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出席了他的 “生日派对” (学术研讨会)。当然,还有一个人比派斯更有份量让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出席活动——甚至还面带笑容地合影留念,那就是这两人的老师吴大猷。😎
luchanghai.bsky.social
看到一个我觉得不无道理的观点。 一般认为, 在当代美国的两党角力中, 移民大都是支持民主党的。 这种支持跟民主党的宽松移民政策几乎互为因果 (即移民因民主党的宽松移民政策而支持民主党, 民主党则因移民是其票仓而继续宽松移民政策)。 但如今看来, 这种支持并不稳定。 我看到的那个观点认为, 不稳定的一大因素是: 美国的移民大都来自比美国更保守而非更开放的国家, 从而跟代表美国保守力量的共和党存在某种深层的共鸣…… 字数缘故,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07 - 2025.08)
www.changhai.org
luchanghai.bsky.social
一个趣味话题:去年的你还有没有实在性?直觉的答案也许是 “否”, 正所谓 “往事已矣”。然而只要承认 “现在” 具有实在性,那么去年的你也就有同样的实在性,因为 “现在” 是因观测者而异的,去年的你完全有可能相对于一个被你认为是 “现在” ——从而实在——的观测者而言仍处于 “现在”,从而仍是实在的。

挚友贝索去世后,爱因斯坦在给贝索家人的信中写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对于我们这些相信物理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区分只是一种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句话并非只是哀婉的悼词。

(摘自电子书《我的 “微言小义”》)
luchanghai.bsky.social
哈佛大学前校长 Larry Summers 接受 CNN 采访时的一段话振聋发聩:“如果一个像哈佛那样拥有超过 500 亿美元捐赠、崇高声望、包括总统、诺贝尔奖得主、企业主管、官员和伟大艺术家在内的超级校友群的高校不能抵抗 (特朗普当局的) 这种走向独裁的步骤,谁能?” ——确实,哈佛与特朗普之战颇有一种 “末日之战” 的感觉,哈佛如果败了,美国的学术自由起码在四年之内是败了。更可悲的是,哈佛哪怕赢了,美国的学术自由其实依然败了——只不过败的程度不是最惨而已……(字数超标,余下部分参阅附图)
luchanghai.bsky.social
在逻辑学上,从错误前提出发可以推出任何结论。有一次,有人让英国哲学家罗素从错误前提 2 + 2 = 5 出发证明罗素是教皇。罗素当即给出了大意如下的证明:

2 + 2 = 5(前提)
⇒ 1 = 2(两边同时减 3)
⇒ 集合 {罗素, 教皇} 有 2 个元素
⇒ 集合 {罗素, 教皇} 有 1 个元素(因为 1= 2)
⇒ 罗素是教皇
luchanghai.bsky.social
继续谈戈革的《挑灯看剑话金庸》。作为点评金庸时的陪衬,戈革对梁羽生和古龙也略作了点评。比如称梁羽生小说“写得比较陈腐、比较落套,相当地缺乏新意”;认为梁羽生小说里“唯一像点样子的”是《云海玉弓缘》;比如将古龙小说酷评为 “南山有个猴,北山有个牛,砰一枪打死一只喜鹊,前后全无联系,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称古龙小说里的人物 “非今非古,非正非邪,非中非外,性格极不稳定,精神极不正常”。戈革对金、梁、古的总评为:“金作如绝代佳人,风姿绰约,仪态万方……令人一见难忘,相思久远;梁作如农村少妇,荆钗布裙,谨严守礼……但动人处较少;古作如异族疯女,有动人处,但行为乖僻,语言啁啾,可以共饮,过后便忘”。😂
luchanghai.bsky.social
“不偏不倚” 是一种常被人称道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只在证据本身旗鼓相当的情形下才是真正可取的。在证据明显不对称的情形下采取 “不偏不倚” 的态度则往往反而是极大的偏倚。【From《我的 “微言小义”》】
luchanghai.bsky.social
智力是舵,恒心、毅力、勤劳、勇敢、忠诚、果断……等等所谓优秀品质全都是桨。如果舵指往了愚昧方向,所谓优秀品质只会使愚昧之舟驶得更快。
luchanghai.bsky.social
越是不严谨、甚至不可能严谨的领域——比如政治领域——里,“颠扑不破的真理” 就越多。那些 “真理” 之所以 “颠扑不破”,关键是不许颠扑。
luchanghai.bsky.social
据英国 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 报道, 欧盟委员会开始向赴美从事商务活动的员工发放一次性笔记本电脑及手机, 以应对美国海关近来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操作。 这种发放一次性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的做法, 以往是只用来针对像中国、 俄罗斯这种对信息及电子设备实施严苛监控的国家的, 如今美国也被列入了这种国家。 而特朗普及其拥趸还在意淫着美国再次伟大, 全世界更尊敬美国, 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跟大清时期的中国何其相似。
luchanghai.bsky.social
科学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特点是怀疑精神和纠错机制。科学知识的可信度源自逻辑和证据,同时也可以被逻辑和证据所推翻。科学知识无论比宗教教义高明多少倍,都不是新的教义。科学家的日常工作既包含推进和推广科学知识,也包含推翻科学知识,科学界既褒奖推进和推广的贡献,也褒奖推翻的贡献。常常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新的宗教,这种说法在一个很根本的层面上曲解了科学,持这种说法的人无论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多么渊博,在一个很根本的层面上,乃是科盲。
luchanghai.bsky.social
「如果一个人没有跟随同伴的步履,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梭罗(《瓦尔登湖》)

这是阿西莫夫最喜爱的话之一。他在给妻子的信里说,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比方说拿工作以外的乐趣或休假来衡量,他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他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听到了另一种鼓声,一种让他拼命珍惜时间的永不停息的鼓声。
luchanghai.bsky.social
逛书店——尤其是逛那些书架之间的空间特别局促的旧书店——时, 有时会遇到恰好有人在我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类书架前浏览, 使我必须等候的情形。 过去遇到这种情形会下意识地觉得不耐烦, 但现在的感觉完全不同了——因为现在越来越体会到美国的反智主义之嚣张, 越来越觉得美国在某些层面的落后之触目惊心, 相应地, 看到有人在自然科学类书架前浏览时, 一种 “我辈中人” 的欣慰盖过了不耐烦。 只可惜 “我辈中人” 跟反智主义的人头攒动比起来, 颇有些杯水车薪之意味……
luchanghai.bsky.social
数学上有形形色色的难题,最著名的大都涉及无穷,比如黎曼猜想涉及无穷多个零点的性质,哥德巴赫猜想等涉及无穷多个素数的性质。但还有一类完全不出名,似乎原则上没什么难度的题目——甚至只是计算题,却实际上不可计算。比如图片上的加法,比如 “少于 1 万亿位数字的素数有奇数个还是偶数个?” 这类问题不涉及无穷,原则上只需死算,但实际上哪怕把可观测宇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用起来,也做不了那样的计算 (甚至无法表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数学哲学中,有些流派对涉及无穷的命题和推理有很大的排斥,理由是无法构造或核验结果。上面这类不涉及无穷但实际上不可计算的问题也有同样的麻烦,对那些流派来说可谓烫手的山芋。
luchanghai.bsky.social
数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定理, 叫作 Borsuk–Ulam 定理, 是波兰数学家 Karol Borsuk 于 1933 年证明的, 它表明从 S^n (n 维球面) 到 R^n (n 维欧氏空间) 的任何连续映射都至少会将 S^n 上的一对对拓点 (即连线通过球心的两个点) 映射为 R^n 上的同一个点。 看起来有些抽象, 应用起来却直观而有趣, 比如将地球表面近似为球面, 则该定理意味着地球表面至少有一个地方, 它的温度和气压 (或任意两个连续变化的标量性的物理量) 与对拓点上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