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anlvren.bsky.social
@yishanlvren.bsky.social
这些问题很值得探讨。就像我们都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能享受孤独的人,但又害怕因此失去共情能力,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境。于是我不禁要问:什么是真正的浪漫?浪漫是否应该成为一种消费品?情感依赖到底是一种“代偿”还是一种必然?我们在孤独与情感疏离之间,该如何抉择?
我理想的浪漫,是能轻盈地与世界互动,与多元的情感力量链接,不被局限在狭隘的占有与需求中。可这种理想又何尝不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实验」。
鬼知道我后天又会如何反驳今天……
我只不过是放了一堆丑屁罢了。
December 5, 2024 at 7:56 AM
我想起电影《她》。西奥多因情感创伤一蹶不振,与人工智能萨曼莎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填补了西奥多内心的空缺,甚至提供精准的陪伴。随着她的“成长”,西奥多发现,她不专属他,而是同时服务于无数人。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情感有高浓度需求的人,往往会因为无法获得满足而感到失落。这种人最终会进化成什么样的人?是回避型依恋者?还是情感上逐渐薄情的人?坦白说,我的认知还不足以探讨这个问题。电影《她》中,某个层面上也揭示了爱情中成长与分离的必然性。那么,在爱情中,我们的个体成长又该如何呈现?如果爱情是「独占」或「融合」,我们爱的是自己,还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爱情可以「共享」,我们的独特性又该如何体现?
December 5, 2024 at 7:56 AM
你这个视角也是很有意思的。
December 5, 2024 at 12:31 AM
把目光转向自身,去直面自己的缺陷吧,让我们学会接纳自己。也许会发现,爱不来自外界。从我开始接受自己并非完美之后,我发现我开始理解自己的需求,也能开始变得自足。因为爱,不应该是依赖,也不是占有,我们应该尊重一切现象的存在。伴侣也好,亲人朋友也罢,彼此的关系应是既独立又共生的。我早就开始了不做评判,只做动机分析的人际交往模式。然后开始远离那些消耗我能量的人,当然也会靠近能让我成长的人。我主观认为:成长,就是爱。
December 4, 2024 at 2:00 PM
我实在不敢称她笔下那些为爱对抗家庭、破坏伦理甚至牺牲自我的女性可爱。这种观点对读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这种“不顾死活都要爱”的情感价值观培养了大批非理性恋爱脑,造就了爱情被绝对化,个体被工具化的极端现象。最终让读者陷入浅薄幻想(因为爱,所以爱。)忘记了关注自我内核的成长。我年轻时时候也读琼瑶的作品,也被她浓烈的情感感动过。但今天回看,那些被简化处理的女性角色,实在令人遗憾。我想,真正深刻的文学还应该是教人如何在复杂现实中坚守自我、超越自我。
琼瑶的成功,或许满足了时代对浪漫的需求,但在更高的文学格局中,她缺乏深度与持久的思想力量。她的“成功”,更多是一场情感消费,而非价值创造。
December 4, 2024 at 1:5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