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ool
banner
buool.bsky.social
Buool
@buool.bsky.social
政治比拼的不是思想理论,而是组织机器。人们支持您的最关键理由在于:对您方法有效性的预期 —— (旧政权的组织结构已经造成很多问题)如果新的组织结构没能很好的解决那些问题,并展示自身的前途,人们将继续留在原地,不论有多难受。反之,谁能提供具有成效的“新组织”机器,人们就会追随上去。人们并不会因为您更诚实、很讲道理、很有魅力而跟随和支持您 。
宗教不是我专注的领域,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讨论这方面问题。既然你提起来,我大致说一下别人质疑的一个点:

即神的全知全能 与 放任人类不停犯错 之间的矛盾

神为什么不在人类犯错之前阻止人类?

我认为全知不是预言,而是人类任何活动都会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会被神全部掌握,因此神的全知是对过去的全知;而对未来的预言,则是通过时间揭示的,而非一开始都被注定。也即神不决定人的命运,而由人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全能,神不决定人的未来,并不表示神缺乏这样的能力,而是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本身作为神的智慧的承载者,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在揭示和体现神的全能性。
没看神学大全,不知阿奎纳怎么论述的
@buool.bsky.social
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参见我撰写的《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一文),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仰似乎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退回教条主义的神话叙述,以维系其神圣权威;要么让位于虚无主义的世界图景,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面对这种张力,我尝试为信仰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回归神话,也不是否定意义,而是从神学走向本体,从以“神”为中心的信仰结构,转向一种根植于生成性本体论的信仰观。这种信仰,不依赖于超验意志的命令,而是在承认宇宙的生成事实之后,对存在之“是”的回应与承担。👇
July 29, 2025 at 3:12 PM
有时候失败不是来自外敌,而是自己作死。
第一次作死是漠视民主与正义,举起了民族主义大旗。于是反击俄罗斯,由维护人类正义事业变成乌克兰族自己的事务。
泽连斯基第二次作死,则会把抗击俄罗斯,变成乌克兰高层与俄罗斯高层瓜分资源的私人游戏。或许乌克兰人自己都不再支持抵抗俄罗斯了。
小澤及時地做出了讓步,他承諾推進新的立法以確保反腐敗機構的獨立性。

但公眾對他倉促簽署法律的憤怒沒有平息: 他的意思不清楚,也沒說明莫斯科究竟是如何影響反腐機構的。

幾個月來,歐盟官員總是私下抱怨烏克蘭民主倒退了,但一直保密,避免給羅剎宣傳武器。直到公眾的激烈反對,他們站出來:小澤政府權力壟斷太明目張膽了!
www.politico.eu/article/ukra...
Ukraine’s insidious enemy: Its own leadership
After gutting two key anti-corruption agencies, Kyiv’s democratic backsliding has finally caught the world’s attention.
www.politico.eu
July 25, 2025 at 1:37 PM
独裁实际是特大号的黑社会组织,其组织架构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与其他群居性动物没太大区别)。但是如同人的寿命有限,黑社会也有自己的周期律,差不多以30年为一个周期(领导人的生理限制),领导人的更换会导致权力的内斗,若更换失败,就会迎来组织的死期。而俄罗斯和党国都属于其中的经典案例。
人们总以为独裁是个铁罩子,所有人齐心协力可以把罩子掀开。那是以前,独裁技术本身还不牢固严密,人民手里还有牌。现在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独裁是独裁者和爪牙站在高处拿开水烫蚂蚁,蚂蚁四散奔逃,开水无情地浇下。如今只有死心逃走成功的,没有推翻独裁成功的。所以我只能祝死了心的逃亡成功了。
July 20, 2025 at 11:04 AM
说正义是一种评估机制,而非永恒理论的时候。不可避免,这种评估机制和社会契约理论有相似之处。
实际上,无论是洛克或罗尔斯,他们的理论都妄图得到一个永久有效的合作关系。但是人类社会面对自身和自然的随机性,导致人类无法达成一个永久的契约。
正义的评估机制与契约的区别在于,正义的评估机制是环境依赖性的,即社会各方的合作是依据各方所处的环境来达成的协议,且这样的协议应该随着大家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修改。

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向别人许诺自己不知道也不理解的利益,即使许诺也是无效的。
有效的合作契约唯有在合作各方能够充分认识自己选择的利弊后,合作才有效。且环境变化导致未知的利益格局,合作也会自然失效。
我不太懂“反身性理论”,不过波普尔的“能够(有可能)被实验所否定的理论,才是真正可靠的理论”这一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避免哲学的虚无感和幻灭感。
我说的理论的局部性和随机性,差不多算是对托马斯•库恩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相仿的,能够让被影响者(波及者)认可的理论或行动,才是唯一通往正义的方向。因此正义的关键是评估机制,而非理论推断。
人类社会正如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反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中所指出的那样:个体的感知与行动不仅受既有规则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塑造和改变这些规则本身。在社会学中,这一现象常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与此相比,物理世界中的规律并不会因观察者的信念或行为而改变;它缺乏这种反身性与主观介入的循环机制。因此,物理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远比人类社会简单得多。
July 18, 2025 at 3:51 PM
Reposted by Buool
公布Jeffrey Epstien的客户名单比我们想象中重要,这涉及到美国境内的以色列特工通过伤害女性并将其作为武器去收集美国政客的黑料来服务于以色列,Nancy Pelosi这时候淡化Trump政府拒绝公布名单的恶劣影响就是在维护一个滋生腐败和鼓励权钱交易的法西斯制度。

共和党通过大而丑立法削减Medicaid,剥夺穷人的福利来补贴寡头一定要谈,同样不能放弃的还有攻击Trump和他在国会的盟友,我们必须要求他们公布Epstein客户名单。

选民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就是因为他们见识到寡头和政客们享受特权,哪怕他们违法了也不需要付出代价,而普通人因为极端气候失去自己的房子时政府不会来救。
July 18, 2025 at 2:36 AM
Reposted by Buool
虽然我觉得这位演讲者对于现阶段AI的功能有夸大之嫌、对记忆的重要性过于轻视、选取的部分案例对论点的支撑力度也有待商榷,但核心观点整体来看还是非常有趣和发人深省的。但很遗憾,可以打包票的说,只要共产党还在执政,真正的、方向类似于视频当中呼吁的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发生。中特教育体系里不可撼动的伪政治学科与严密的逻辑/诚实的感受天然上就势不两立。毕竟,你不能指望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的同时,对一套狗屁不通、荒腔走板的理论深信不疑。
【一席】沈辛成:这些被应试教育筛选出来的能力,成了AI时代不重要的能力。
YouTube video by 一席YiXi
m.youtube.com
July 12, 2025 at 2:02 PM
我不太懂“反身性理论”,不过波普尔的“能够(有可能)被实验所否定的理论,才是真正可靠的理论”这一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避免哲学的虚无感和幻灭感。
我说的理论的局部性和随机性,差不多算是对托马斯•库恩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相仿的,能够让被影响者(波及者)认可的理论或行动,才是唯一通往正义的方向。因此正义的关键是评估机制,而非理论推断。
人类社会正如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反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中所指出的那样:个体的感知与行动不仅受既有规则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塑造和改变这些规则本身。在社会学中,这一现象常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与此相比,物理世界中的规律并不会因观察者的信念或行为而改变;它缺乏这种反身性与主观介入的循环机制。因此,物理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远比人类社会简单得多。
对现实的理解可以大致分为,完全有规律可循的宏观状态,和以随机性为主的微观状态。

而人类世界恰恰属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区域。人类世界实际上在完全有规律可循和随机性主导间来回穿插。

理性规律性描述的宏观性;个性自由关注的是微观状态。

现实中没有那种理论能真正主导世界,但是又时不时产生一些主导理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
July 9, 2025 at 7:28 PM
对现实的理解可以大致分为,完全有规律可循的宏观状态,和以随机性为主的微观状态。

而人类世界恰恰属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区域。人类世界实际上在完全有规律可循和随机性主导间来回穿插。

理性规律性描述的宏观性;个性自由关注的是微观状态。

现实中没有那种理论能真正主导世界,但是又时不时产生一些主导理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
@buool.bsky.social 兄可能要问:

如果连柏拉图和康德也不能避免遮蔽,那么我们还要哲学做什么?

我们需要哲学,正是因为我们不想被他们的遮蔽永远束缚。事实上,后现代哲学,正是一场哲学对哲学的反思运动。这些哲学流派没有否定哲学的价值,但要求哲学必须经历自我去神圣化、自我反思、自我拆解的历程。所以,历史上的哲学体系确实有许多遮蔽、偏见与意识形态功能,但哲学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始终正确,而在于它能揭示自己的遮蔽,并容许使自己被颠覆。
July 9, 2025 at 2:13 PM
Reposted by Buool
爱泼斯坦死亡案除了监控视频一分钟缺失的疑点外,还有很多矛盾/疑点:

2019年7月爱泼斯坦首次自杀未遂时,报道称摄像头出现“故障”,且录像遗失。8月10日死亡当晚,官方原说录像缺失,但2025年7月却突然公布缺了一分钟的“完整视频”。爱泼斯坦死亡当晚两名狱警被指伪造了值班记录,承认在值勤期间打盹,后被起诉。爱泼斯坦在7月自杀未遂后被列入自杀观察名单,但几天后被移除,且未持续监控。原本的狱友被调离,死时独处。政府首席法医报告为上吊自杀,但代表家属的法医指出舌骨骨折“更符合勒死”。司法部称他使用床单自缢,但从未公开自缢现场照片。有媒体报道称他希望达成认罪协议以减刑,有谈判倾向。
July 8, 2025 at 9:05 PM
(也说借来了的观点)对戒酒能起最大帮助的,是匿名戒酒协会;最能疏解抑郁的,还是曾经的抑郁者。
毕竟有过切身的经历,才会对问题的病根一清二楚。
政治也无需任何人白璧无瑕,能够认识曾经的错,恰恰意味着对某类问题具有了免疫力,且能在相关领域成为更好的治疗者和改革者(执迷不悟者不算)

说的好像马斯克还有救?
我自己也读出来了这么一点意思,但愿吧!
从启蒙的背叛者到帝国的卫道士,这些华川公知的蜕变,昭示了后真相时代的另一重危险:当反极权的正义感异化为对强权和霸权的迷信,当批判精神退化为精致的虚伪的犬儒主义,我们不再拥有自由的思想,只剩下正义的面具。他们不再是舆论监督者、权力制衡者,他们已沦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奴仆和应声虫。
July 8, 2025 at 1:19 PM
你与我辩论的实质是在争论,到底是人的肉体重要,还是精神上的灵魂重要;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整体)重要,还是个体重要。

实际上毫不含糊,人的肉体与精神(灵魂)同等重要;人的个体(性)差异性与社会整体性(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也同等重要。

而贬低人的肉体、贬低人的个性,实际上是古文明乃至现代文明奴役弱者的理论基础。
你将人的生物性与人的本质搞混了。比如,植物也需要水和阳光,但没人会说“吸收阳光”是人的本质。同样地,氧气、食物、性冲动等是人类作为生物所依赖的生存条件,却不足以界定“人之为人”。哲学从未否认人类的生物基础,但其根本关怀在于追问:在人类的生物性之上,是否可能成为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存在者”?这正是人的伦理性、文化性、自由性与历史性的根源所在。

而一旦彻底拥抱动物性,历史已多次证明,灾难往往由此而生。纳粹主义正是如此,它奉行“生物优越”逻辑,主张“优等人种应当生存,劣等人种理应被淘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灭绝人性”的思想。1/2
我们将所有生物生存都需要的因素列为一个集合,而动物特需的因素是生物集的子集,而猿类特需的因素又是动物集的子集,而人类特需的是猿类集的子集。

基本上所有的古典哲学家(包括马克思),都宣称人类集中的因素才是人类的本质,比如理性、劳动。

那么动物生存普遍需要的因素,比如氧气,若不是人必须的本质因素,是否可以把所有人都送入无空气的太空。

答案肯定是不行,那么哲学家口口声称的,摈弃人的动物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摒弃是不现实,那么用理性改造人性,也即空想。只有彻彻底底拥抱、承认和维护人的动物性,才是正义得以立足的前提。
灭绝人性的任何理论,都会导致人类的灾难。
July 8, 2025 at 4:53 AM
我们将所有生物生存都需要的因素列为一个集合,而动物特需的因素是生物集的子集,而猿类特需的因素又是动物集的子集,而人类特需的是猿类集的子集。

基本上所有的古典哲学家(包括马克思),都宣称人类集中的因素才是人类的本质,比如理性、劳动。

那么动物生存普遍需要的因素,比如氧气,若不是人必须的本质因素,是否可以把所有人都送入无空气的太空。

答案肯定是不行,那么哲学家口口声称的,摈弃人的动物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摒弃是不现实,那么用理性改造人性,也即空想。只有彻彻底底拥抱、承认和维护人的动物性,才是正义得以立足的前提。
灭绝人性的任何理论,都会导致人类的灾难。
July 7, 2025 at 12:26 PM
Reposted by Buool
当鲨鱼与人类相遇,绝大部分时候鲨鱼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根据2012-2019年的数据统计,人类每年在渔业捕捞中杀死的鲨鱼数量高达8千万条[6]——也就是说,人类杀死鲨鱼的数量大约是鲨鱼杀死人类数量的一千万倍。

自1970年以来,包括鲨鱼和鳐鱼在内的板鳃类数量已经下降了超过70%,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度捕捞[7]。尽管许多保护政策已经出台,但鲨鱼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很多鲨鱼物种的性成熟非常缓慢,因此它们恢复种群数量的过程也会格外艰难。
mp.weixin.qq.com/s/JvcQqOS_fQ...
《大白鲨》上映50年,有多少鲨鱼因电影而死?
关于鲨鱼的大量新知,使我无法再凭良心创造出那样恶毒的反派角色。
mp.weixin.qq.com
July 3, 2025 at 5:41 AM
你关怀错了对象,到底是她的处境凶险,还是她奶奶的处境凶险。到底谁更可能因一句话不慎被关进集中营?谁又更像宣传部的演员,依靠打压自己的文化,编造谎言自黑来博人眼球?
搜了,的确教义里面罪不连诛。我相信小帕没撒谎,我也相信不是汉人替她写了这句,那么她奶奶这么威胁诅咒,就是想吓唬她,不让她凭自己的意愿嫁给外族。播客里她说她留在北京不回去,一回去就要被安排嫁人,我相信她的处境是真实的。至于这种连坐风格的威胁恐吓,我不认为要怪汉人,只能说她的奶奶没有遵循教义原文,而是有极端思想。
July 2, 2025 at 1:39 PM
实际上,要是真是伊斯兰原教旨,就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因为伊斯兰教没有死亡后依然宗亲连坐的惩罚方式,“连坐”恰恰是各王朝惩罚汉族人的方式。

连坐观念渗透进东中部回族宗教观念中不排除,但是渗透进维族宗教观念,就如同拽个窜天猴就想上天。

她的剧本是汉族人写的可能性更大;即是她自己撒谎,都不可能想起可以从“连坐”这个点上来黑伊斯兰教?
脱2里面新疆维族姑娘小帕提到从小奶奶对她说只能嫁给家这边的人,如果她嫁给外族,会把家里往上70代祖宗和往下70代子孙全部拉进地狱。不知道为什么她说的这句话总是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人应该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我绝不支持让人说出这样话的宗教。
July 1, 2025 at 11:23 PM
哈哈,我最近不说话,就是因为在思考伦理学中“人”的定义,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不妨碍我对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批判。
从科学理论可以导出,人的活动在增加“熵”。让我们更换一个术语,即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消费”,因此人的本质是消耗者。而马克思和阿伦特将人定义为劳动者,这就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奴役提供了理论基础。毕竟自然界丰富的物产,人类劳动所起的作用仅仅比微不足道稍微强了一点。
作为纯粹消耗者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在总人口中比例并不低。消耗者才是对人与自然、人类相互之间互动模式的更准确表述。

特别是要解决,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多余的劳动者(庞大的失业人口),如何在AI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今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科学的语言中寻找对人的理解。然而,科学只能告诉我们人“如何行动”,却无法回答我们“为何而活”。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追求意义的存在——若忽视这一点,我们便会用半个世界观解释全部的人类现象,终将迷失于意义的荒原之中。
被科学遮蔽的意义:论人的超越性维度
一、引言:科学主义的时代
sophosletter.substack.com
July 1, 2025 at 11:08 PM
假如说正义代表社会在未来一种完满状态,不同社会实体面临不同的缺憾。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同社会通往终极正义的路径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欠缺的部分),因此关于实现正义的经验不具有可复制性。

假如说完满的正义,如同经济基本原理,即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即最佳平衡点。现实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并没有人能准确找到最佳均衡点。依据不完满的均衡理论,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率得到极大的缓解。

经济均衡理论,是从财富角度通往正义的路径。只是正义有太多内涵,我们依然能够断定,依托医疗、自由、权利等多方面均衡,虽说不能实现彻底的正义,但是依然可以缓解社会危机发生的频率,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正义。
“正义未被实现 → 正义不属于现实”是非逻辑必然。如果某物尚未完全实现,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不存在。正义的现实性,不在于它是否已经彻底实现,而在于它是否已经成为推动现实变迁的实践性力量。正义之所以“尚未完全实现”,并不意味着它与现实无关;相反,它可能是一种规范性实践目标,始终引导现实变得更好。类比:

医疗体系并未彻底消灭疾病,是否意味着“健康”不属于现实?

民主制度未能完全实现自由,是否意味着“自由”只是幻想?

这表明正义是一个现实中正在发生的过程,不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状态。
于是追问正义的时间性,即正义是否属于现实的?

这个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既然很多代人依然在追求正义,这样的事实可以证明正义不是现实的。

假如在长程时间上都未能回归(假设正义如同钟摆,虽不绝对公平,却能够在回归中实现平衡)的正义,自然在更短程的“现在”和“此刻”更不可能存在。

如果正义的根基是欲望的满足,则将正义建立在不同对象收获的比较之上,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偏差。
June 17, 2025 at 12:22 PM
Reposted by Buool
川閱兵恰逢《反法西斯知識分子宣言》發表100週年之際。宣言於墨索里尼掌權後在義大利發表,簽署人當時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
如今,30多國的知識份子,包括28位諾獎得主,簽署了這個宣言的現代版,提出類似的警告:威權主義及其軍國主義兄弟法西斯的苗頭已經突顯。
不只針對A國,而是世界範圍的普遍趨向。
31 Nobel Laureates Warn: The Signs of Fascism are Here
"However, we are optimistic that once we acknowledge the signs of fascism, we can defeat it again."
time.com
June 16, 2025 at 2:41 AM
若我们将个人理解自己处境的时间长度排个序,则从现实、现在、此刻,所指称的时间长度是在缩短的。

现实,可能更多指称有充分证据的事实,无论它属于过去的历史,还是当前个人的处境。同时“现实”可能也包含能够用具有充分可信度的理论、模型、逻辑推理出的关于未来的事实,比如天气预报也属于现实。

现在,则将时间长度限制在主体已经掌握证据的事实范围内,而将个体努力可及的证据所证实的事实排除出“现在”。因此不同主体所表述的现在,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现代通讯技术实则扩展了“现在”的范围。

此刻,才是严格对应主体操控能力的当下,也即主体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图改变的事实(处境),才是严格意义的此刻。
爱因斯坦悼词中所蕴含的,不仅是一种对亡者的安慰,更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时间哲学颠覆论: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时间流逝”感,或许并非宇宙自身的结构属性,而只是一种由意识构造维系的现象学幻觉。贝索“只是比我早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亡并非时间的终点,而只是视角的转换。因此,当我们追问“去年的你是否具有实在性”时,这并不是一个玄思式的修辞游戏,而是对我们如何理解时间、经验、存在乃至死亡的终极哲学拷问。
June 15, 2025 at 2:00 PM
在表示社会普遍正义程度的时候,我们将平衡正义概念翻转过来,即计量个人实现平衡正义区间的大小和实现平衡正义可接受的误差大小。

或者进一步抽象,实现不同人平衡正义区间大小和误差大小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的离散程度,即方差可以成为社会整体正义程度的衡量指标,这差不多是一个类似基尼系数的概念。
我理解的正义即平衡,相似行为应该有类似后果,相似场景应该得到类似影响。
但是地球从赤道至两级,从高山至大海,空间环境具有极大差异,而远古人使用石器,到现代机械自动化,因此纯粹理性正义全属空想。

平衡的正义,可以理解为统计正义,即以具体某个人为中心,为他定义一个统计区间。在他周围有限的空间,和他当前所处时刻前后延伸有限时间范围内,类似行为或待遇具有一致性。统计平衡的正义肯定允许误差,比如5%或10%。

而不同个人所处统计区间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人的平衡态,都有细微的差别。
平衡的正义,是保护每个人获得他自己的正义,而非达到一个绝对唯一(柏拉图认为理性,实际上却武断且非理性)的标准。
安全感的不对称性是否会导致正义的崩塌?答案取决于如何理解正义。这涉及到"理念的形上学存在"与"经验的伦理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正义观与现象学正义观的差异入手。

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形而上理式的恒存。柏拉图将正义视为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 正义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恒定不变;
2. 在个体灵魂中,正义表现为理性、意志、欲望三者的和谐;
3. 在国家中,正义表现为三个阶层各安其位,彼此协调;
4. 理念的正义指导着经验世界的正义实现,它是规范性而非经验性的。

也就是说,柏拉图的正义是先验的、统一的、恒定的、指导性的。经验中的正义只是对其不完美的摹本或模仿。
June 14, 2025 at 5:57 AM
我理解的正义即平衡,相似行为应该有类似后果,相似场景应该得到类似影响。
但是地球从赤道至两级,从高山至大海,空间环境具有极大差异,而远古人使用石器,到现代机械自动化,因此纯粹理性正义全属空想。

平衡的正义,可以理解为统计正义,即以具体某个人为中心,为他定义一个统计区间。在他周围有限的空间,和他当前所处时刻前后延伸有限时间范围内,类似行为或待遇具有一致性。统计平衡的正义肯定允许误差,比如5%或10%。

而不同个人所处统计区间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人的平衡态,都有细微的差别。
平衡的正义,是保护每个人获得他自己的正义,而非达到一个绝对唯一(柏拉图认为理性,实际上却武断且非理性)的标准。
安全感的不对称性是否会导致正义的崩塌?答案取决于如何理解正义。这涉及到"理念的形上学存在"与"经验的伦理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正义观与现象学正义观的差异入手。

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形而上理式的恒存。柏拉图将正义视为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 正义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恒定不变;
2. 在个体灵魂中,正义表现为理性、意志、欲望三者的和谐;
3. 在国家中,正义表现为三个阶层各安其位,彼此协调;
4. 理念的正义指导着经验世界的正义实现,它是规范性而非经验性的。

也就是说,柏拉图的正义是先验的、统一的、恒定的、指导性的。经验中的正义只是对其不完美的摹本或模仿。
最关键的问题是,安全感不对称现象,是否会导致正义的崩塌或缺失?
正义的时间空间演绎特性(即正义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批松散现象的集合。)
正义的时间分散性:上一刻体验到了公平正义,而下一刻被同一人不公正对待,导致了正义的缺失,并非正义从来不存在,而是正义缺失的时间恰是正义不存在的时间。

正义的空间分散性:个人与甲某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正义,而与乙某的互动总是被伤害,也仅仅是个人与甲某之间存在正义,而与乙某之间正义是缺失的。

因此正义缺失的时候,就是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上一刻缺失的正义不能用下一刻回归的正义来弥补;也不能因上一刻正义的缺失,而误以为世界从来没有正义。
June 14, 2025 at 5:02 AM
Reposted by Buool
ICE能持续拆散移民家庭以及在街头随意抓捕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并把他们关押数周少不了他们经费充足,我们可以从这份图表中看见ICE的经费从Oboomer时期就持续增长。

Trump第一任期为大规模驱逐移民打开了大门,本来就是种族主义者的Biden选择保留这些政策,而且由于他懂得闷声做坏事还能让官僚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在Biden任期内ICE驱逐移民的数量是过去十年内最多的。

Biden从2023年开始就跟共和党密谋反移民,他们试图在国会推动反移民立法,Harris竞选总统时更强调自己比Trump在边境问题上更强硬,在那之后民主党基本盘开始反移民,现在美国人重新开始支持移民也是因为Trump。
Sabby Sabs (@SabbySabs2)
BOTH PARTIES INCREASED FUNDING FOR ICE.
fxtwitter.com
June 11, 2025 at 4:09 PM
Reposted by Buool
Hong Kong effectively banned “Reversed Front: Bonfire,” a Taiwanese video game of war strategy. The Chinese city described the game as “advocating armed revolution,” saying anyone who downloaded or recommended it would face serious legal charges.
Hong Kong Bans Taiwanese Video Game for Promoting ‘Armed Revolution’
The war strategy game allows players to represent fighters from Taiwan, Hong Kong and other places in plots to overthrow China’s Communist Party.
trib.al
June 11, 2025 at 5:40 PM
最关键的问题是,安全感不对称现象,是否会导致正义的崩塌或缺失?
正义的时间空间演绎特性(即正义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批松散现象的集合。)
正义的时间分散性:上一刻体验到了公平正义,而下一刻被同一人不公正对待,导致了正义的缺失,并非正义从来不存在,而是正义缺失的时间恰是正义不存在的时间。

正义的空间分散性:个人与甲某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正义,而与乙某的互动总是被伤害,也仅仅是个人与甲某之间存在正义,而与乙某之间正义是缺失的。

因此正义缺失的时候,就是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上一刻缺失的正义不能用下一刻回归的正义来弥补;也不能因上一刻正义的缺失,而误以为世界从来没有正义。
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性规律,但也暴露了现代政治伦理的问题:在公共制度缺失或退化时,“道德注意力”总是回到自我中心。换言之,伦理的未来化与利己化是制度不正义的产物;如果制度能够提供一种公正、稳定、安全的结构,那么个人不需要用“预防性伤害”来保障自身;因此,在更深的层次上,“预防性伤害”的泛化,是对制度信任的丧失。面对这一张力,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哲学上的追问:如何在不牺牲自保权利的前提下,限制预防性伤害的合法性?
June 11, 2025 at 9:33 PM
那会儿才突然顿悟,柏拉图或康德的观念正是我要批判的对象。
正义或者善,并非在“彼岸”,是需要我们努力去追寻的对象。恰恰想到,正义和善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我们一直都拥有正义和善。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拒斥邪恶对我们的侵蚀。
追求正义和善,就是我所批判的威权社会的理论基础。也即每个人是不完美的,要通过服从别人(被奴役)来做到完美。
而我理解的正义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要拒绝被奴役,避免被威权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残缺。
我认为,抽象不是问题,关键是其是否通向本质。如果抽象是为了更好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这种抽象不应视为距公平正义越远。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 他抽象出“正义”的理念,不是为了逃避政治生活,而是要指出凡俗正义的偏颇,启发灵魂的向上运动;康德的实践理性, 抽象出“道德律令”,正是为了在现实不正义中确立超越的道德标尺。相反,脱离问题的本质、只为学术自洽的抽象,如形式主义的伦理建构、语言游戏中的空转论述,才是你所批判的“虚假抽象”。
June 10, 2025 at 11:4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