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iahpancat.bsky.social
@josiahpancat.bsky.social
5 20世纪30年代的“大逆转”-对市场秩序的否定

5.1拉詹和津加莱斯模型-20世纪30年代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

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突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 预,通过市场形成秩序被否定。原因之一在于,这是为增强国防实力应对世界大战而进行的制度改革。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面战争,制度改革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未来再次发生。在官僚和陆军中确实存在这样的观点。据说国策研究会(成立于1934年)聚集了一大批革新派官僚、陆军政经将校以及学者,他们围绕增强国防实力反复讨论相关政策(古川,1990)。此外,日本政府还在1935年成立了内阁调查局,即后来的企划院的前身,负责召
April 28, 2025 at 11:02 AM
4.5经济效率的来源
生产成本
受李嘉图等人的影响,J.S.密尔等经济学家非常关注生产成本。《宝氏经济学》(永田健助译)便是一部深受密尔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其章节结构具体如下:
第1篇生财论(土地、劳动、财产与资本)

注释①他认为对于外国商人的蛮横行径,日本应发动富商进行对抗。对于该问题,从政商资产阶级立场出发的观点以及对此的否定观点可参见杉山(1986),93-102页。

第2篇交易论(价值及价钱、货币、物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 第3篇分配论(地租、劳动报酬、财产与资本的利润、工业结社) 第4篇外国交易信用及税收论(外国交易、信用、税收)

特别是在第1篇中重点讨论了生产效率。首先,
April 28, 2025 at 10:25 AM
4.4个人应有的状态

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首先着眼于人类自身存在方式相关观念的变革,希望传播一种现代公民的思维方式,以取代儒家思想。在以明六社为活动阵地的思想家中,幕末首批接受西方社会科学教育的津田真道和西周发挥了重要作用①。津田真道在其《情欲论》中宣扬,情欲是人类生存的前 提,是促进人类智慧和幸福的原点。西周在其《人世三宝说》中,明确借助J.S.密尔的功利主义论,将“最大福祉”视为“人类第一要义”,并且作为实现第一要义的手段或“第二要义”,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知识第二,财富第三”,并称之为人世三宝。他坚持认为,要想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应从珍惜自身的三宝开始②。他认为,“不应将道德置于利
April 28, 2025 at 9:26 AM
4.3政府失灵
但福泽明确反对政府干预国内产业的发展。他在《民间经济录二编》“政 府之事”一章中指出,政府的职责仅限于“司法、军事、税收、外交等方面”(全集第4卷第334页),并在《民间经济录二编》“公共事业之事”一章中 针对政府的经济活动作了如下论述。即在一般业务中,政府不得与民间竞

注释①但苏峰在甲午战争之后便放弃了自由贸易论,转向帝国主义,成为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鼓 吹者(田中,1993,p.160)。面对“冷血利己主义”即过度的利己主义问题,他曾试图以“国家”观念作为直接的介质,有意识地加以规避(坂本,1991,p.138)。

②毕业于庆应义塾。也有观点将当时有关贸易政策的争论
April 28, 2025 at 5:25 AM
德富苏峰的

解释

德富苏峰(Tokutomi Sohō,1863年3月14日—1957年11月2日),本名德富猪一郎,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时期著名的记者、历史学家、评论家和思想家,也是日本右翼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与明六社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定关联,但其思想轨迹与明六社的某些主张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德富苏峰与您提到的明六社及自由贸易论背景的分析,结合其生平与思想演变:

德富苏峰与明六社的关联

明六社(1873年成立)以西周、津田真道、福泽谕吉等人为代表,主张通过引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包括经济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论)打破封建秩序,推动日本现代化。德富苏峰虽未直接参与明六社,但其早期思想
April 28, 2025 at 4:25 AM
4.2市场失灵

明六社主张与封建秩序作斗争,其部分成员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主 张自由贸易论。曾与西周一起赴荷兰留学的津田真道等人就是这样(杉山,1986)。1877年(明治10年)以后,强烈主张自由贸易论的人物是田口卯吉以及以《东京经济杂志》[由田口卯吉在1879年(明治12年)创刊]为活动阵地的经济学家们。《东京经济杂志》代表新兴的社会工商阶层的立场,1877年(明治10年)以后的经济政策论,一度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在1887年之前尤甚(杉原,1972,p.139)@。青年德富苏峰出版了《国民之友》,倡导平民主义,他也试图从自由贸易主义中寻求实现物质文明的经 济世界与精神文明的道德世界
April 28, 2025 at 2:57 AM
虽然田口对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其本人也被誉为日本的斯密,但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他信奉自然法的自由经济理论,

解释

感谢您提供更多上下文,明确了讨论对象是田口(即田口卯吉,Taguchi Ukichi,日本明治时期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常被誉为“日本的亚当·斯密”)。您提到田口对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观点持肯定态度,但缺乏证据表明他信奉基于自然法的自由经济理论。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结合田口的思想背景和相关资料,尽量简洁且准确。

1. 田口卯吉的思想背景

田口卯吉(1855-1905)是明治时期日本重要的经济学家、
April 24, 2025 at 3:50 AM
4明治时期对市场秩序的肯定-以福泽谕吉与田口卯吉为中心

坂本(1991)围绕明治初期的市场秩序观以及“可通过交换关系中人们 欲望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秩序”这一观点的接受过程,以福泽谕吉的思想为重点,对德富苏峰、中江兆民和幸德秋水等人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梳理。最终,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人们对这种秩序所具有的伦理意义持根深蒂固的怀疑态度;二、福泽等人向这种怀疑论果断发起了挑战;三、极端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在对市场秩序的绝望中诞生的。下面,我们将撇开市场秩序的伦理内容,主要围绕经济意义来考察这一概念的引入和接受过程。我们将以田口卯吉和福泽谕吉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二人均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市场秩序的最具
April 24, 2025 at 3:08 AM
社会政策学会成立于 1898年,同年,安部矶雄、片山潜、幸德秋水等人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

解释

您提到社会政策学会和社会主义研究会于1898年成立,这是日本近代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学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在快速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不同回应。结合您之前的提问(关于高岛善哉的研究),我将简要分析这两个组织的成立背景、意义及其与高岛善哉研究的关联,同时避免重复之前的内容,突出新的视角。

1. 社会政策学会的成立(1898年)

背景:
社会政策学会(Shakai Seisaku Gakkai)成立于1898年,由高野岩三郎、桑田熊藏等人发起,受到德国
April 24, 2025 at 2:46 AM
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如森岭雄(Morishima Michio)和内田义彦(Uchida Yoshihiko)。

解释
您提到高岛善哉的研究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如森岭雄(Morishima Michio)和内田义彦(Uchida Yoshihiko),这是理解高岛善哉学术遗产及其在日本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影响的重要视角。以下将分析高岛善哉的思想如何影响这两位学者,聚焦他们的学术贡献、与高岛的关联,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对高岛理论的继承或拓展。结合您之前的提问(关于社会政策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高岛的研究),我将从高岛的市民社会理论、经济社会学框架和自由主义视角切入,突出新的分析角度。

1. 高岛善哉
April 24, 2025 at 1:55 AM
高岛善哉后续研究

解释

高岛善哉(1904-1987)在1941年出版《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后,其后续研究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学、市民社会理论以及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思想展开,同时也受到战后日本社会变迁和学术环境的影响。以下是对高岛善哉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方向及其意义的概述:

1. 战后研究的背景与转向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入民主化与经济重建时期,学术环境显著变化。战时的思想压制被解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自由主义理论得以复兴。高岛善哉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深化,延续了其对市民社会和经济社会学的关注,同时也回应了战后日本的社会现实。

1. 战后研究的背景与转向
二战结束后,日本
April 24, 2025 at 1:25 AM
高岛善哉在1941年出版的《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中,重新定义了“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将其与斯密的“商业社会”概念结合,强调个人自由和经济关系在近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解释

是的,高岛善哉在1941年出版的《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原题:経済社会学の根本問題)中,通过重新定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日本語では「市民社会」)并将其与亚当·斯密的“商业社会”(commercial society)概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社会学视角。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斯密思想的理解,也在战时日本的特殊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以下是对高岛这一贡献的进一步分析:
April 24, 2025 at 12:52 AM
高岛善哉和大河内一男对斯密的研究,以及小林升等人对李斯特的研究在战争期间能够 取得进展也与此有关

解释

高岛善哉和大河内一男对亚当·斯密的研究,以及小林升等人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研究在战争期间(指二战期间的日本,约1930年代末至1945年)能够取得进展,确实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1. 高岛善哉与大河内一男的斯密研究
高岛善哉和大河内一男在1940年代的斯密研究中,尝试重新解读亚当·斯密的“市民社会”与自由主义思想,将其置于批判法西斯主义和战时体制的框架内。由于战时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严格压制,斯密研究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学术路径,学者们通过斯密的自由
April 24, 2025 at 12:38 AM
1940年的大政翼赞会

解释

大政翼赞会(1940年10月12日成立)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为推动战时体制而设立的组织,由近卫文麿主导,旨在整合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支持“新体制”运动。其目标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应对战时经济需求,如资源分配、工业生产和国民动员,以支撑日本的战争努力。

背景与目的
战时需求:随着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日本面临资源短缺和经济压力,亟需统一协调国内力量。

“新体制”构想:受德国集中管理模式启发,革新派官僚试图打破旧党派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高度协调体制。

非完全纳粹化:虽然借鉴了德国的组织方式,大政翼赞会更注重实用主义,服务于战时经济,而非完全照搬纳粹的
April 24, 2025 at 12:26 AM
特别是那些毕业于20世纪20年代的职业官僚即后来所谓的“革新派官僚”在大学时代都曾接受过马克思主义 的洗礼,这为他们后来接受德国极权主义奠定了基础

解释

你的观点提到20世纪20年代毕业的日本职业官僚(即“革新派官僚”)在大学时代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为后来接受德国极权主义奠定基础。这个观点在日本近代史研究中有一定讨论,但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来厘清因果关系。确实,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大正民主时期,思想氛围相对自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在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中颇有吸引力。许多年轻官僚在大学期间接触过马克思主义,部分人甚至参与左翼运动。这种思想背景可能让他们对既有体制产生质疑,
April 24, 2025 at 12:10 AM
许多自耕农因高额地租和税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佃农比例在明治末期达到约40-50%。

解释
您提到的“许多自耕农因高额地租和税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佃农比例在明治末期达到约40-50%”准确反映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地租改正(1873年)对自耕农和佃农阶层的影响。这一现象是河上肇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半封建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关于地主-佃农关系的核心议题。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包括其背景、原因、数据支持、河上肇的解读、历史影响及学术意义。

背景:明治地租改正与农村经济变迁
明治地租改正(1873年):
目的: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财政体系和推动资
April 23, 2025 at 1:57 PM
地主-佃农关系:明治地租改正虽将土地私有化,但保留了地主制,高额地租压迫佃农,农业经济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河上认为,这种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解释

河上肇在分析日本资本主义的“半封建性”时,将地主-佃农关系视为核心问题,认为明治地租改正虽推动了土地私有化,但未能消除封建地主制,高额地租对佃农的压迫使农业经济保留浓厚的封建色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分析,包括地主-佃农关系的背景、河上的理论、其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学术与历史意义。

明治地租改正与地主-佃农关系的背景
明治地租改正(1873年):
目的: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财政体系,废除
April 23, 2025 at 12:42 PM
河上肇等人通过分析日本资本主义的“半封建性”吸引了大量学术关注。

解释

河上肇等人通过分析日本资本主义的“半封建性”,在20世纪初的日本经济学界和左翼运动中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观点不仅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论争的深入发展,还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和政治讨论。以下是对河上肇“半封建性”分析的背景、核心内容、学术吸引力及其影响的详细阐述。

背景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
明治维新(1868年)推动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型,通过地租改正、殖产兴业等政策建立了近代经济体系。然而,地主-佃农关系、天皇制等传统制度仍然保留,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20年代,日本工业化加速,但经济
April 23, 2025 at 12:20 PM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学界主要受德国历史学派(German Historical School)影响,注重制度分析和国家干预,强调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与社会因素。

解释

您提到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学界受德国历史学派(German Historical School)影响的情况,是理解日本近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关键。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聚焦于德国历史学派对日本经济学的影响、其在制度分析和国家干预方面的体现,以及其与经济发展中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关联。

明治维新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引入
明治维新(1868年)背景: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起点,旨在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实现“
April 23, 2025 at 10:24 AM
当时新经济分析和新古典经济学在边际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方面已 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中山伊知郎、高田保马和安井琢磨等年轻的新生代经济学家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对此进行介绍和研究

解释

您提到的情况准确反映了20世纪初至1930年代日本经济学界的学术发展状况,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在边际效用理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方面的引入和传播,与日本资本主义论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重点围绕中山伊知郎、高田保马、安井琢磨等
April 23, 2025 at 9:45 AM
日本资本主义争论

解释

日本资本主义争论(日本資本主義論争)是指192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在日本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性质、阶段及未来方向的激烈学术与政治争论。这场争论涉及日本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以及革命策略等核心问题,对日本左翼运动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
争论起源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
**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快速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动工业化和军事扩张。

192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伴随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扩大和工人运动兴起,社会矛盾加剧。

马克思主义传入
April 23, 2025 at 6:40 AM
明治时期经济学的引入

经济学知识引入日本是从使用和翻译有限的外国书籍开始的。最初主要 是通过幕府开设的蕃书调所①来引进外国知识。从现存幕府藏书目录来看,该所共有西方藏书5930卷,其中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仅有十几本②,且大多为荷兰文版本。真正使用经济学书籍是从明治新政府开始的。根据太政官记录科于明治15年出版的《诸官厅所藏洋书目录》记载,法律部分收录了英、德、法文献5049 部(10064册),经济部分则收录了1284部(1394册)。对于其中的经济学书籍,按照语种来看,英文版为1394册,法文版为567册,德文版为209册。 按部门来看,东京大学的数量最多,为803册,其次是大藏省,为
April 23, 2025 at 5:50 AM
正文

3战前西方经济学的引入过程概述
为方便论述,可以将日本引入西方经济学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启蒙时期[1877年(明治10年)左右以前];(2)全面引入时期[明治10年(1877年)前后至明治末期);(3)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时期(大 正至战前昭和时期)。
启蒙思想的引入时期
1877年(明治10年)以前和自由民权运动走向衰落的1882年(明治15
年)以前是经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以明六社为主导。明六社作为一家启蒙性质的学术团体,由自美返日的森有礼于1873年(明治6年)发起成立。1874年(明治7年)2月,明六社发行机关刊物《明六杂志》,截至1
April 23, 2025 at 4:42 AM
维克里拍卖(Vickrey auction)是CGV机制的特例,竞标者报告真实估值,最高出价者获胜但支付第二高出价。

解释

是的,维克里拍卖(Vickrey Auction),也称为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拍卖(Second-Price Sealed-Bid Auction),是克拉克-格罗夫斯-维克里(CGV)机制的一个特例。它通过激励竞标者诚实报告其真实估值,实现了资源有效分配,并体现了CGV机制的激励相容和效率特性。以下是对其核心原理、与CGV机制的关系以及其在∑MRS = MRT背景下的简要分析:

1. 维克里拍卖的运行机制
规则:
每个竞标者以密封投标的方式提交其对拍卖物品的估值
April 23, 2025 at 3:15 AM
∑MRS=MRT

解释

在公共经济学中,∑MRS = MRT 是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用于确定公共品的最优供给量。它表示社会中所有个体对公共品的边际替代率(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之和应等于公共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MRT,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以下是对其核心含义及与克拉克-格罗夫斯-维克里(CGV)机制的关联的简要说明:

1. 萨缪尔森条件的含义
MRS:个体愿意为额外一单位公共品放弃的私人品数量,反映其对公共品的支付意愿或偏好。

∑MRS:所有个体MRS的总
April 23, 2025 at 3:0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