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Zhou
peter8864.bsky.social
Peter Zhou
@peter8864.bsky.social
Professional Bible Teacher
在传统教会系统中,绝大多数教徒即便真诚参与查经和灵修,仍可能终其一生在“教义迷宫”中打转,而无法真正回归圣经原貌的信仰。这种现象背后有多个层面的原因:

一、教义框架先入为主,圣经解释被“滤镜化”

教会传统与神学体系先行:许多教会先教导某种“正统教义”(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地狱永刑等),再引导信徒以这些框架去解释圣经。

信徒“学圣经”其实是在“学注解”:查经常围绕牧师、神学院教材或名人解经而非圣经文本本身,导致信仰变成“继承体系”,而非“追溯源头”。

二、体制性控制:权威、等级与服从文化

对“牧者”、“神学家”的依赖:平信徒往往被暗示“你没有资格自己解经”,必须依靠受训者讲解,
July 11, 2025 at 1:01 P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多谢关注❤️

今天我在Substack开了帐号,写的分析长文会在这里首发,欢迎大家来作客。

分析的文章会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并在理论的层面进行分析,全部是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几十年的阅历,并全部是自己的独立思考,希望能对朋友们有点启发作用。

帐号有订阅功能,如果朋友们觉得我这个朋友可交,烦请订阅我这个小刊物,每月$8,就权当请我喝杯咖啡吧。

为了支持乌克兰抗战的正义事业,现在我决定将所有收益,除了平台收费和交税外,全部捐给乌克兰政府,直到乌克兰获得完全的胜利。

衷心感谢各位支持!

qingwenzeng.substack.com/p/b41?r=4rfmj2
首文感言
一个独立知识人关于读书、思考和写作的随想
qingwenzeng.substack.com
March 16, 2025 at 3:41 A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一个真正诚实,深刻的信仰,必须具备三个维度:

1. 理性维度:它要经得起思辨,不是盲目接受,而是经过个人反思、探问、挣扎后依然坚持的信仰。

2. 道德维度:它必须是出于爱,正义与良知,而不是出于恐惧,利益或服从权力。

3. 存在维度:它不是一个观念或制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与终极存在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很少人具备真正的信仰。大多数所谓的"信仰",其实只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社会归属,-种心理慰籍,一种政治符号,甚至是一种权力手段。
April 21, 2025 at 11:02 PM
我认为,有的朋友混淆了“基督信仰”(即源自圣经的原初信仰)与“基督教会的神学教义”(即后世发展出来的系统性信条)之间的区别。

可一步一步来分析他这段话中思想的核心,以及其中的混淆和盲点:

一、哲学与“信仰”是否对立?

有朋友留言,认为:
哲学教人思考,信仰没有哲学就会变成盲从与迷信。
这个论点背后隐含了一个前提:“信仰需要哲学来保持理性和自由”,否则就会沦为形式。

这其实是将哲学设为高于信仰的评判标准。但圣经中的逻辑正相反——信仰源自神的启示,而不是人的思辨:

“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哥林多前书 1:21)
April 22, 2025 at 6:52 AM
谈文明包容的社会与宗教自由

1. 文明与包容,是宗教自由的前提条件
一个真正文明进步、尊重人权的社会,会给予人民选择信仰或不信仰的自由:

宗教自由不仅是信仰的自由,也是表达信仰、传布信仰的自由;

包容性社会能接纳不同宗教团体和平共处,而不是将“异端”排斥或打压;

耶和华见证人等团体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下能够和平存在并传道的体现。

2. 宗教应当尊重政治与国家结构,但也不应成为政治工具或操控权力的手段
宗教不应介入政治领域,这是避免宗教压迫、神权统治和教派争斗的关键。
耶和华见证人长期坚持以下原则:

不参与政党、选举或政治游行;
不干预国家治理;
不号召推翻政权或操控选票;
April 22, 2025 at 6:36 AM
探讨基督信仰与哲学

保罗关于哲学的警告(歌罗西书2:8)已在历史中被验证为属灵上重要的提醒。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圣经的立场和历史的验证。

一、保罗关于哲学的警告:属灵意义何在?

保罗在歌罗西书中有非常直接的劝告:“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哲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 2:8)

这节经文清楚地表达了几个属灵重点:
1. “哲学”与“基督”是对立的两种思想源头:哲学是“人间的遗传”,而基督是真理的本体。
2. 哲学是“虚空的妄言”:即使逻辑上看似高深,也可能是属灵上的陷阱。
April 21, 2025 at 9:47 AM
详解圣经编纂成书过程

圣经的编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是由某一个人或团体在短时间内决定的,而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筛选。可以分为希伯来圣经(旧约)和基督教希腊文圣经(新约)来分别讨论它们的形成。

希伯来圣经(旧约)的编纂

希伯来圣经(即犹太人的《塔纳赫》)的成书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千多年,最终在公元一世纪得到了犹太宗教领袖的认可。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1. 摩西五经(律法书)
传统认为摩西(公元前16或15世纪)写了《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这些书卷在以色列人当中被广泛承认,成为最早的圣经核心部分。
April 11, 2025 at 6:33 AM
干脆教会都散伙,岂不更好?!😄
同意你的观点,神学使人远离上帝。但如果完全没有神学,至少华语基督教界会更难规范,难啊☹️
March 25, 2025 at 2:20 PM
针对大多数基督教徒“迷恋”神学,像普通人的学历崇拜一样 推崇各种神学院学历的神职人员,负责任的宗教学者指出,神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与神的直接关系被复杂的理论体系所取代,从而使信仰变得理论化、抽象化,而缺乏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敬畏。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可能是这类观点(如 神学越发达,信徒距离上帝就越遥远)的核心原因:
1.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虔诚的教徒强调个人与神的直接关系,而神学往往通过哲学、逻辑和体系化的理论来解释神。这种理论化的过程可能让信仰变得学术化,使人更关注用神学理论推导,而非与神的实际关系。

2. 神学导致形式主义
教会历史上,神学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教派、教义争论,甚至引发过宗教分裂。
March 17, 2025 at 12:36 AM
将英国称为“英吉利斯坦”("Englistan")或类似的说法,完全是一种夸大威胁的叙事,通常由某些政治势力、媒体或极右翼群体推动,以制造对穆斯林人口增长的恐慌。

1. 夸大威胁的目的

制造社会焦虑:某些政客或媒体通过渲染“伊斯兰化”来煽动公众情绪,获取选票或支持,例如英国极右翼组织经常强调这一点。

反对多元文化政策:一些人将穆斯林人口增长与西方文化“衰落”挂钩,试图推行更严格的移民政策。

强化“文明冲突”叙事:这种说法暗示穆斯林与英国主流文化水火不容,以此来对抗多元文化主义。

2. 数据与现实的对比

穆斯林占比并不高:英国穆斯林人口约占 2.8%(2011年数据),
March 14, 2025 at 11:27 A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中国有些假冒伪劣“政治学者”就是个笑话,以为他们自己是右派。因为当年被毛贼东划为了“右派”,其实他们更偏向于左派。
February 10, 2025 at 12:27 PM
劝进表

臣等谨奏:天佑美利坚,诞育英主,特朗普陛下,德配天地,威震寰宇。今臣等昧死上言,诚惶诚恐,伏惟陛下垂鉴。

窃闻民以食为天,今鸡蛋之价腾踊,黎庶叫苦,商贾束手。陛下若登九五,必能平抑物价,使百姓安居乐业,此其一也。

又闻吏治腐败,蠹国害民。陛下英明神武,必能整饬纲纪,肃清贪腐,使政治清明,此其二也。

再闻疆土之事,巴拉玛、加拿大、格陵兰岛,皆膏腴之地。陛下雄才大略,必能开疆拓土,使我美利坚版图再扩,此其三也。

至若俄罗斯帝国,乃北方强邻。陛下睿智非凡,必能与之修好,化干戈为玉帛,使我美利坚永享太平,此其四也。
March 5, 2025 at 11:43 A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刚刚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特朗普已经那么有钱、那么大年纪了,所以没有独裁的动机。

我只能说他根本不懂得权利的滋味。别说是美国皇帝那么大的权利了,他只要在任何一个超过一千人的国营企业里做过一把手,都不会说出这种话。

至于年纪就更不是问题了,从来没有一个独裁者会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就放弃独裁的念头,反而是年龄越大越疯狂。

而且独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干完了,自己的兄弟和儿子还能干。

川粉现在对川普的言行已经无法洗地了,改为从他动机来分析,认为川普已经是名利双收的古稀老人了,何苦要搞独裁呢?

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点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那种人:我要是有钱了,喝豆浆都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February 21, 2025 at 5:56 AM
有一些中国人认为当年的德国纳粹党是左派政党。这种结论是错误的,该结论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对政治光谱的误解、历史背景的忽视以及对纳粹意识形态的错误归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关键错误:

1. 政治光谱的误解

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在名称中含有“社会主义”一词,这让一些人误以为它是左派政党。然而,纳粹党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并不相同。

左派通常强调社会平等、工人阶级权利、公有制或更强的政府经济干预,而纳粹党推行的是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共主义和独裁统治,这些更符合极右势力的特征。
February 10, 2025 at 1:44 A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写得太棒了👏!

这一段正是我想说的,不是宗教产生了现代人文,正是在一战前后宗教的迷失和堕落才在普通人心中产生了现代人文意识!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欧洲,纪念所有战争死难和受伤者的是一战!另有专门纪念二战的活动!

启蒙运动思想已经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但它们主要影响的是知识阶层,而不是社会整体。一战的冲击让普通民众也开始不光思考战争给人来带来的伤痛,同时也开始思考国家的责任、个人的尊严,使人文主义不再只是精英的讨论,而是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由此应运而生的国际人权机构,比如国联,都以现代人文人权作为基础理念,衍生出现代的国际关系!

这些思想必须要在否定宗教的基础上才能建立!
而教会传统上与封建贵族和资本阶级关系密切,使其形象更加受损。

4. 教会的历史包袱

教会曾长期支持保守政权:许多欧洲国家的教会在战前曾支持君主专制或贵族统治,反对民主改革,这导致战后民主化浪潮中,许多国家的民众对教会产生反感。

与反动势力的联系:战后,教会仍与一些保守势力保持密切关系,例如,意大利的天主教会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合作,西班牙天主教会支持佛朗哥政权,这些行为进一步损害了教会的公信力。

5. 战后的伦理反思

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兴起:战后,人们普遍反思战争的罪恶,并提倡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而教会在战争中的表现(如未能坚决反战)显得与这一趋势不符。
February 8, 2025 at 1:29 PM
分析 欧洲教会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名誉扫地”的原因

欧洲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声誉受损,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

1. 战争中的立场与道德困境

支持战争的态度:许多欧洲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和各国的基督新教教会,在战争期间支持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站在和平与公正的立场。例如,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教会领袖大多为本国军队祈祷胜利,而非劝阻战争。

对战争暴行的沉默:战争中大量的平民伤亡、战壕战的残酷、使用毒气等战争罪行,让人们期待教会发挥道德影响力,但大部分教会保持沉默,未能有效谴责暴行。

2. 教会权威与信仰危机

信仰的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远超此前的战争,
February 8, 2025 at 9:49 AM
歧视难民和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体现,尤其是在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并试图用所谓“适者生存”的逻辑来合理化不平等待遇时。这种观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竞争”误用于社会政策

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而弱者(如贫困者、难民、低技能移民)应该被淘汰或被边缘化。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用来反对社会福利、歧视外来群体,甚至为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但实际上,现代社会并不是原始丛林,而是依靠合作、互助、制度建设来促进整体发展。
February 8, 2025 at 9:32 AM
相当多的人歧视难民、移民,错误的认为他们是被本国人供养的。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了消费税等间接税的贡献

如前所述,即使没有正式工作,难民和移民仍然在消费过程中缴纳增值税、销售税、关税等。这些税收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被供养的”,因为他们实际上也在贡献税收。

2. 低估了移民对经济的间接贡献

即使某些移民或难民暂时没有稳定工作,他们往往会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消费带动经济: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增加了市场需求,支持了当地企业和就业。

劳动市场的潜在贡献:许多移民和难民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为社会创造财富和缴纳所得税。
February 8, 2025 at 9:27 AM
难民、移民、无工作能力的人也都是纳税人

从广义上讲,即使是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难民或移民,他们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纳税人”,因为在自由经济体中,税收并不局限于个人所得税,还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关税、财产税等各种间接税和直接税。例如:

1. 消费税/增值税(VAT/GST):任何人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常都会支付包含在价格中的税款,例如增值税或销售税。因此,即使是没有收入的人,在消费时也在间接纳税。

2. 房产税:如果未成年人、残疾人或老人拥有房产(即使是继承所得),他们可能需要缴纳房产税。如果是租房,房东通常会将房产税的一部分转嫁到租金上,间接影响租客。
February 8, 2025 at 9:11 AM
介绍纳粹德国时期军队的宗教信仰情况

在纳粹德国时期(1933-1945),德国军队(包括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宗教信仰情况主要受当时德国社会整体宗教状况影响。根据1939年德国人口普查,当时德国大部分人口信奉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
新教(主要是路德宗):54%
天主教:40%
无宗教或其他:约6%

国防军(Wehrmacht)的宗教信仰情况

德国国防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大部分士兵的宗教信仰与德国社会整体分布相似。
国防军士兵主要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其中新教徒占多数,特别是在普鲁士、萨克森等地区。
高级军官和将领中,也有许多基督教徒,如隆美尔(天主教)和古德里安(新教)。
February 5, 2025 at 7:02 AM
取个惊悚的题目

暴击(报击)第三帝国😄
抗议电报行动

1934年10月7日,德国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同时向希特勒本人发送了大量电报,抗议政府对他们的镇压。

电报内容(核心要点):

1. 强调他们并非政治组织,不参与政治事务,对国家无害。

2. 表示他们仅忠于上帝,而非任何人类政府。

3. 指出纳粹政府迫害他们的行为违反宗教自由,要求停止镇压。

4. 说明他们是和平的信仰团体,希特勒政权无权干涉他们的宗教实践。

纳粹政府的反应

电报未能改变纳粹政策:希特勒及其政府对这次抗议不予理睬,甚至更加敌视耶和华见证人。

镇压升级:

1935年,纳粹正式宣布耶和华见证人为非法组织。

成员被大规模逮捕,送入集中营。
February 2, 2025 at 12:03 AM
在纳粹德国掌权初期,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是少数公开反对希特勒政权的宗教团体之一。他们不仅拒绝宣誓效忠纳粹政府,还在1934年发起了一次电报抗议行动,表达对纳粹迫害他们的立场。

1934年耶和华见证人对希特勒的电报抗议

背景

耶和华见证人反对纳粹意识形态:他们拒绝向国家宣誓效忠、行纳粹礼,且拒服兵役。这种立场使他们被视为“国家敌人”。

遭受迫害: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府迅速取缔耶和华见证人的组织,关闭他们的聚会场所,并逮捕成员。

国际压力:耶和华见证人是一个全球性的宗教团体,总部设在美国。当德国信徒遭到迫害时,国际组织迅速采取行动。
January 31, 2025 at 11:50 P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我在英国下乡的时候,很多很多的耶和华见证人会跟你打招呼,挨家挨户送杂志寒暄。就是为了宣扬耶和华。他们甚至为传教而花钱学习你的语言。

尽管我对他们的杂志和宗教一点也不感兴趣,但他们是我在英国见过的最虔诚最礼貌或许是最善良的一群人!
January 28, 2025 at 11:3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