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Zhou
peter8864.bsky.social
Peter Zhou
@peter8864.bsky.social
Professional Bible Teacher
亲,神学是个让信徒“自寻烦恼”的学问😄
July 18, 2025 at 1:36 PM
四、圣经曾预言这种状况将成为常态

提摩太后书4:3-4:“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

耶稣预言“许多迷惑人的事”出现在“宗教权威”中(马太24:11)

开头文字所说的“终其一生打转”不是对个人信徒的攻击,而是指出一个深层的属灵悲剧:当“教会传统”代替“圣经本意”时,信徒就会在“宗教形式的迷宫”中反复绕行,却很少抵达真理的核心。

如果一个人渴望脱离这种状态,就必须:

1. 从头研读圣经,不受教义预设影响;

2. 接受真理即使挑战传统也必须顺从;

3. 寻找(或建立)以圣经为唯一权威、没有人为头领的属灵团体。
July 11, 2025 at 1:01 PM
“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对教义质疑被视为叛逆或骄傲:这让许多信徒即使内心有疑问,也选择压抑或合理化。

属灵惰性与集体思维强化循环:多数人习惯“听讲道”,很少自己彻底读完圣经,甚至根本不知道一些教义是否有经文根据。

三、属灵热心≠真理认知

热心但无“准确知识”:正如保罗对罗马教会外的犹太人所说:“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罗马书10:2)

灵修和敬虔生活反而成为误导的遮掩:一个人可以非常虔诚、道德高尚、常常祷告,但如果在错误的教义体系中,这种虔诚就像是在错误地图上认真行走——再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
July 11, 2025 at 1:01 PM
👍
May 1, 2025 at 5:10 AM
👍🏻
April 25, 2025 at 6:16 PM
神学越发达,距离上帝也就越遥远😄
April 22, 2025 at 10:13 PM
😄😄😄😄
April 22, 2025 at 4:11 PM
😄我其实连“神学”都反对😄
April 22, 2025 at 7:07 AM
Reposted by Peter Zhou
一个真正诚实,深刻的信仰,必须具备三个维度:

1. 理性维度:它要经得起思辨,不是盲目接受,而是经过个人反思、探问、挣扎后依然坚持的信仰。

2. 道德维度:它必须是出于爱,正义与良知,而不是出于恐惧,利益或服从权力。

3. 存在维度:它不是一个观念或制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与终极存在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很少人具备真正的信仰。大多数所谓的"信仰",其实只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社会归属,-种心理慰籍,一种政治符号,甚至是一种权力手段。
April 21, 2025 at 11:02 PM
哲学并非绝对的敌人,但它不能凌驾在启示之上,更不能替代信仰的根基

真正属神的信仰不靠人的思辨,而靠圣灵的光照和圣经的指引(林前2:10-14)

许多人是从文化、哲学角度理解信仰的需要,却忽略了信仰是属灵的,不是文化的产物,也不是哲学思维的推演结果。
April 22, 2025 at 6:52 AM
四、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神学是建立在启示之上的,还是人造体系?

许多人混淆了基督信仰与教会的神学体系,这会导致以下误区:

他们以为“神学”是对信仰的深化
,却忽视了很多“神学”其实是对启示的修改甚至取代(例如三位一体、地狱永刑等并非出于圣经本意)

他们用“哲学帮助信仰变得自由”来论证神学的合理性,却忽略圣经明确警告哲学会掳掠信仰

这就像试图“用火炼水”:看似提升了温度,实则改变了性质。

五、对以上四点的总结:属灵的信仰不需要哲学加以润色,而需要忠于启示的纯正

基督信仰不是靠哲学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圣经的启示上
April 22, 2025 at 6:52 AM
如果一个信仰系统是靠哲学、文化和理性来维系,那么它很容易就成为“这个世界的产物”,而不是“出于天上”的启示。

三、信仰没有哲学就会排斥异己、被操控?——这是对圣经信仰的误解

这句话其实混淆了两个层次:

1. 错误的宗教制度确实容易演变成迷信或暴政(这在历史上发生过,比如中世纪教会)

2. 但圣经的原初信仰从来不是盲从的,而是邀请个人直接与上帝建立关系,没有中间机构控制。

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约8:32)
圣经信仰的自由不是哲学给的,而是来自认识真理的释放。
April 22, 2025 at 6:52 AM
“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哥林多前书 2:14)

所以圣经强调的是:信仰来自启示,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二、哲学是文化的灵魂,信仰需要哲学才能深入——这是属世观点套进属灵事务

这段话的出发点是文化哲学的观点,比如黑格尔、康德或儒家传统的影响。对我前文有不同看法的朋友说: “哲学是文化的基础,是文明的根,没有哲学的文明走不远。”

这是以世俗文化的逻辑,来解释信仰的必要性。但圣经明确指出:
属神的事不依靠人的传统(西2:8)
真正的信仰不是文化成就,而是属灵的新生命(约3:5-6)
April 22, 2025 at 6:52 AM
尊重政权存在但强调“上帝的王国才是真正的希望”。

这种做法一方面保护了信仰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宗教成为国家分裂或极端主义的根源。

3. 国家与宗教之间应当界限分明,但互相尊重

一个健康的国家体制,不干预宗教内部信仰,也不强迫国民接受特定宗教;反过来,宗教也不滥用信仰影响政治、操控政策。
这种平衡就是:
政教分离 + 信仰自由 = 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

如果我们从圣经角度来看,耶稣在马太福音22:21所说的:“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也正是这个核心理念的根源——属灵的事不应混同属世权力。
April 22, 2025 at 6:36 AM
我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能够深入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很令我开心的事😄
April 22, 2025 at 6:32 AM
😄
April 22, 2025 at 6:30 AM
回到使徒时代那种朴素、真实的属灵生活。

因此可以说,保罗对哲学的警告,不是神学观点,而是出于属灵上的洞察和保护——历史已证明他是对的。
April 21, 2025 at 9:47 AM
(基督教)教会生活从使徒时代基督徒会众的简朴、直接、传道为中心,演变为辩论、神秘主义和教阶制主导的体制。

3. 真理变成学术的争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使信仰陷入抽象推理中,例如“天使可以在一根针上跳几个舞?”
而这种思维方式,离开了“信心、爱心、行为”的福音核心。

所以,从历史来看,哲学并没有帮助信徒更坚定地持守纯正信仰,反而导致了复杂化、混乱化、政治化。

三、结论:保罗的警告是属灵的保护墙

问题回到了属灵的核心,也正印证了恢复主义基督信仰团体的立场:
信仰不能建立在人的哲理和传统上,而只能建立在圣经启示上。

“回归圣经”就是拒绝用哲学修饰和重构信仰,
April 21, 2025 at 9:47 AM
3. “掳去”意味着属灵危机:一旦信徒被哲学思想吸引,他们的信仰可能被完全带离基督。

从使徒保罗的角度看,哲学并非中立工具,而是一种属灵威胁,特别是当它与圣经的启示相冲突时。

二、教会历史是否证明了保罗的警告?

从教会历史来看,哲学的介入确实造成了信仰的混乱和偏离:

1. 教义被哲学“格式化”

三位一体的概念被新柏拉图主义语言所规范(如“本质”、“位格”等),而非出自圣经自然语言。

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将“罪”定义为灵魂和肉体的对立,这并非圣经直接教导。

2. 信仰实践复杂化、精英化

神学被哲学化之后,一般信徒无法理解,信仰变成“知识阶层”的专利。
April 21, 2025 at 9:47 AM
4. 耶和华见证人的立场

耶和华见证人认为新约的正典是在公元一世纪就已完成,不是教会会议决定的,而是上帝引导基督徒会众逐步认出的。
他们也不接受天主教所收录的次经或后来的神学发展。

总之,圣经的编纂并不是由某个宗教领袖单方面决定的,而是通过上帝的引导,逐渐在信徒中被认出来的。旧约的确定主要由犹太学者完成,而新约的书卷在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广泛流传,并在公元四世纪被正式确认。耶和华见证人认为,基督徒应该回归圣经,而不是依赖后来的神学传统。
April 11, 2025 at 6:3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