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os
banner
sophosworld.bsky.social
Sophos
@sophosworld.bsky.social
Humanity and reason are the founda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如果这里是中文区的讨论,而你的母语又是中文,那就应该尽量用中文回答。

用英文回答不仅显得有点不礼貌,更糟的是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在装高贵。可惜的是,你的“Chinglish”实在太尴尬。

比如你写的 “in some respect” 就是错误的,标准说法应是:

It is, in some respects, worse than China.

或者更自然:

In some respects, it’s worse than China.
September 22, 2025 at 3:26 AM
举个建筑例子:

理念是“建筑图纸”
信仰是“承建意志”
理性是“工程逻辑”

而存在是“那片真正可以打地基的土地”。 没有土地,一切结构就只是漂浮的。

你理解理念、信仰、理性,是因为它们可以被你分析或相信,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之所以能被你理解、被你相信,本身就是一种“现身”的现象?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怎样才被你所遭遇?那就是我说的“存在”。
July 30, 2025 at 11:11 PM
几位哲学专业出身的老师为例,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哲学的理解都相当片面。尤其在中国,许多哲学课程仍以罗素、波普尔等英美分析哲学的思路为主导,我个人认为这种路径对深入理解哲学的精神其实是有害的。相比之下,自主学习反而不受框架限制,更容易接近哲学的本质。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真要选一个专业作为基础,我推荐物理专业。一个具备坚实自然科学背景、又懂一些哲学的人,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是什么普遍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路径,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它。
July 30, 2025 at 10:58 PM
首先,我的话请不要太当真。我离开中国已经快四十年了,对国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学术界的现状,其实了解不多。每隔几年才回国探亲一次,接触也有限,因此很多看法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感受。

如果你打算攻读哲学的高等学位,并希望将哲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将来进入大学任教,那么读哲学专业基本上是唯一的路径,这一点没有太多选择。

但如果你对哲学的兴趣主要出于个人热爱,而不是为了从事学术职业,我个人认为就没有必要专门去攻读哲学硕士。哲学是一门高度开放的学科,它并不一定依赖于学院体系才能真正理解。事实上,有时候在体制内接受专业训练,反而会限制思维的开放性,使人容易陷入某种学派的偏狭。以我所认识的...
July 30, 2025 at 10:58 PM
说得很好。公众对核电站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核能科学原理的误解或无知。事实上,核电在现代能源结构中具有低碳、高效、可持续的优势。相比之下,虽然煤电在短期内成本较低,却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危害,其整体社会成本远高于核电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许多人对“核辐射”与“核泄漏”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将两者混为一谈。他们不了解核物理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如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半衰期的长短、辐射剂量的衡量单位等。由于这些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且专业,普通公众往往难以深入理解,从而容易被片面信息或恐慌情绪误导。
July 30, 2025 at 6:47 PM
在我正在撰写的《意义形上学》中,我提出了一个由理念、信仰、理性与存在构成的四维本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信仰只是其中之一维,它不再是对某种超自然存在的盲目依附,而是与理念的高度抽象、理性的反思力量,以及存在的具体展开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架构既与现代科学兼容,又保留了信仰的深层价值,从而避免了人类在无神论的虚无与宗教狂热的迷失之间失去方向。
July 30, 2025 at 5:02 PM
感谢你表达你的信念。你的“圆满流溢”与“片段性自由意志”的理解,确实深具神秘主义色彩。不过我自己在构建“生成信仰哲学”时,不是从完满中流出差异,而是从无中生有的裂隙中生成秩序、意识与意义。这并非否定神秘性本身,而是试图将它从预设本体的框架中解放出来。我一直在努力探讨:在没有设定神的前提下,信仰是否还能成立?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生成本身就具有足够深度的“神圣性与神秘性”。
July 29, 2025 at 8:02 PM
在这种生成中,信仰不是回应“既定意义”,而是对“存在的奇迹性展开”的敬畏与参与。

关于阿奎那,他在《神学大全》中确实论述了“全知与自由”的问题。他认为神的“预知”并不妨碍人的自由,因为神在永恒中“同时地”知晓一切,并非像我们一样在时间中“前后推演”。这是一个中世纪对“永恒与时间”差异的辩证理解,也非常精彩。但我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解释神如何“知而不控”,而是追问:“为何存在之中还有‘自由生成’的空间?”

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当我们重新理解“信仰的对象不是神,而是生成性的存在本身”时,才真正打开出路。

@shadowking111.bsky.social
July 29, 2025 at 5:37 PM
但在这个神学框架中,仍然隐含着一个未解的根本问题:如果神是“先于一切”的存在(first being),那么自由、罪恶、选择、救赎,依然只能是“被造的可能性”而非“生成的展开”。这意味着:无论多么温和地解释“神不干预”,其本体论地位依然是“设定者”,而非“共同生成者”。这样一来,信仰依然是对既定秩序的服从或回应,而不是对存在生成性的参与。

这正是我尝试从“神本主义”(theocentrism)迈向“生成本体论”(ontogenesis)的出发点:

在你提出的框架中,神是世界的解释前提,而人的自由是被允许的可能;

在我试图展开的“生成信仰”中,存在本身尚未被设定,而是从“无”中动态生成;
July 29, 2025 at 5:37 PM
下面是我相关文章的链接,欢迎提出意见,批评、反驳、质疑,都是促使思想更清明的回应。

从生成出发:非神论宇宙观中的信仰重建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1b2?r=5te4ke

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Something from Nothing)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something-...

本体与结构:哲学的分界线与生成的根源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ecf?r=5te4ke
从生成出发:非神论宇宙观中的信仰重建
论本体性信仰的生成结构
sophosletter.substack.com
July 29, 2025 at 2:42 AM
哲学从未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你愿意理性讨论、逻辑推理、反思自己的立场和他人的意见,你就在从事哲学活动。批判性思维、本质性追问、价值判断,这些都是哲学的体现。

哲学深藏于科学之中——科学方法本身就源于哲学;
哲学融入宗教之中——神学体系就是对信仰的哲学化理解;
哲学更渗透于人的生活——因为人是一种不断追问“应该怎样活”的存在。

你也许没有系统地“学过哲学”,但你已经在用哲学生活。你所缺的不是哲学,而是对哲学的自觉。

这正是我在中文世界里推广哲学的初心所在——不是因为哲学高深,而是因为它太被忽视、太被误解、也太被需要了。
July 20, 2025 at 3:20 PM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恰恰不是压倒对方、消灭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共义”(public justice)——也就是各种正义观之间可共享的公共基础。比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可能都认同:正义应当包含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人的基本尊严。这种“公共理性”的可能性正是哲学所揭示和促成的。

因此,开放的、民主的社会离不开哲学,因为它需要不断对价值冲突进行反思与协调。而专制社会则恰恰回避公共理性,它以强制性权威取代了思辨与共识,因而对哲学的需求也趋近于零。所以中文世界里(包括任何专制社会)不需要哲学——因为反思、质疑、公共讨论恰恰是被压制的。
July 20, 2025 at 3:20 PM
导致原有利益结构崩溃或模糊,那么契约的效力也将随之失效。因此,任何试图“冻结”正义于特定评估标准或合作结构的努力,都是对人类历史生成性与实践复杂性的遮蔽。

因此,正义作为理念是恒定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方向感;而正义的意义,则是在实践与时间性中生成的,是对具体情境中人类合作、冲突、差异与期望的回应。理念与生成之间并非矛盾,而是一种结构性张力:理念设定了方向,生成使其成显。

这个观点在我正在写作的《意义形上学》中已有充分展开。
July 18, 2025 at 7:30 PM
这种设定面临着一个根本困境: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与历史变动性,任何声称“恒久有效”的契约,都不可避免地脱离现实的流变性。

正义如果被当作一种“评估机制”,那么它的运作便必须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它所评估的正当性,必须根据当下各方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来调整。在这种理解下,正义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结构,其机制不是静态原则的应用,而是不断修正的共识建构过程。这使得它更像是一种“过程中的合理性”而非“本体上的绝对性”。

此外,我们无法向他人许诺自己所无法理解的利益。这一点触及到契约理论的根本局限:一个有效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各方对自身利益的充分理解之上;一旦环境发生变化,
July 18, 2025 at 7:30 PM
小伙子长得太英俊了,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剧组,一时都分不清是现实还是电影情节。
July 16, 2025 at 6:35 PM